“重走長征路、青春跟黨走”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集體採訪活動
持槍浴血曾幾何,解甲育人做“長工”

8月24日下午,首都大學生記者團一行人在習水縣土城鎮參觀了四渡赤水紀念館。在採訪過程中,我偶然看到了時任紅九軍政委、原地質部副部長何長工的畫像。
何政委在四渡赤水時期剛調任紅九軍團政委不久,當時紅九軍團接到命令暫留黔北地區活動,用以迷惑、牽制敵軍,掩護大部隊渡過烏江。在他的回憶錄中提到,“為適應這一艱巨而光榮的任務,我們一方面向全體人員作思想發動傳達動員,一方面整頓組織……適宜奔襲和機動作戰……誘敵上鉤”。可以說,何政委無論面對什麼困難和挫折,都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信念,為黨和人民奉獻一切,是人民的好“長工”。
何長工不僅在軍事界,而且在教育界青史留名。早期創辦過紅軍大學的他,后來領導抗日軍政大學。建國前夕出任東北兵工專門學校校長,解放后創辦了北京工業學院(現為北京理工大學),擔任地質部副部長時推動建立了北京地質學院(現為中國地質大學)、長春地質學院(現歸入吉林大學)、成都地質學院(現為成都理工大學)等一批地質專業學校。如今在中國地質大學的校園裡,還有何長工的雕像。
新中國建設初期,中國地質工作基礎薄弱,缺少地質方面的人才,沒有地質類院校。在李四光應招回國任地質部長后,毛主席想到了安排閱歷豐富,組織、管理能力兼備的何長工擔任李四光的副手。此后,地質院校林立,地質設備大規模生產,地質博物館、資料館建立,國家礦產、石油勘探開始啟動並取得輝煌成果。每一個地質領域的人,都會感激他為地質事業發展所付出的心血,更會被他的精神所打動。我想,這正是長征精神的延續,重視教育,重視科技文化,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不畏艱難險阻,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
這份精神應該代代相傳,並且不斷賦予它新的內涵。當下,地質工作者條件仍然艱苦,備好地質三大件:羅盤、放大鏡、地質錘,就開始野外踏勘。羅盤是為了指引方向和明確岩石展布情況從而預測地下地層結構﹔放大鏡是為了識別礦物成分,確定岩石名稱﹔地質錘是為了採集標本。就像紅軍戰士不離手的鋼槍,這三大件幾十年來未曾離開過地質工作者的手中。沒有實地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這一路,哪怕風餐露宿,披星戴月,地質工作者仍舊心懷祖國大地,行走在山水之間,不計較個人得失,與山谷之風為伴,譜寫著人生篇章。這份精神與毅力,正是長征精神的偉大傳承。不論是在戰斗中,還是在工作中,不論什麼行業,都應該秉持著一份熱忱之心,去面對困難,解決困難。
作為當代大學生,在重走長征路時,理應接過這面旗幟,崇尚科學,進取不止,百折不撓,自強不息,一切為了祖國和人民,爭做人民的好“長工”。(中國地質大學 師孟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