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重走長征路、青春跟黨走”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集體採訪活動

為造紅色紀念館,他們使出了“洪荒之力”

2016年08月27日08:23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自2009年起,紀念館每年的客流量都接近翻番,去年一年83萬,今年光7月份就有12萬人次參觀。”在遵義市習水縣土城鎮的四渡赤水紀念館內,副館長劉軍告訴記者,這座紅色紀念館源起於一個小小的陳列室,前后歷經2次整修,從最初的不足200平米到現如今的3900平方米,在建館的過程中歷經了許多磨難,無論在資金籌措、文物收集還是史料考証上都曾遇到過不小的困難,能走到今天實屬不易。

四渡赤水紀念館中陳列著毛澤東對四渡赤水戰役的評價

籌資建館,博物館外行“白手起家”

四渡赤水紀念館的前身是一個不足200平方米的陳列室,2004年開放展覽。開館一年后,受到了專家和社會民眾的好評,縣政府便成立了習水縣紅色旅游開發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紅辦”),從其他單位抽調了十余位年輕干部和2位退休的老同志負責建造全新的紀念館場館。

“參與建館的人和搞歷史文化的基本不沾邊,就這麼摸著石頭過河,相當於白手起家。”說起建館時的艱辛,劉軍有些感慨,“資金沒有著落,文物資料缺失嚴重,小組成員都是外行。”他們就這樣硬著頭皮干了起來。

最初,資金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縣政府提供的資金不足以滿足場館的建設需要,“紅辦”就需要向上級文物單位和宣傳部門申請資金。就是通過這些幾十萬、上百萬一筆的資金積累,“紅辦”小組慢慢籌到了建設場館的費用,紀念館一期建設投入約2500萬元,2015年整修時又有約2800萬元的資金注入。

由於對紀念館、博物館沒有任何了解,“紅辦”小組的成員必須花費很多精力去學習,收集資料、請教專家、外出考察……“那時候是很大的困難。”劉軍說道,“不知道陳列大綱怎麼寫,就一點一點地學。”設計方案評審的時候,所有人坐在一起,一個設計稿要改5到10次才能定方案。從前沒有數碼相機,老照片不好找,找到以后再去學習電腦處理技術,想辦法把照片放大。從對展覽什麼都不懂到慢慢精通,劉軍花了一年的時間。

廣征文物,夾牆裡挖出“鎮館之寶”

在建館過程中,文物收集是一項大頭,也是一個難點。習水縣在上世紀曾有過兩次大規模的革命文物征集,當時的絕大部分收獲都交給了上級文物保護單位。要建紀念館,文物工作還得從頭做起。

所幸文物收集工作得到縣裡的大力支持,在2006年時縣委政府發文件到各鄉鎮區征集,當地百姓也十分支持,許多人都無償捐獻出了家中收藏的文物。收集組的成員挨家挨戶地上門,走遍了全縣的每個鄉鎮,還數次奔赴外省,收集到了幾十件有價值的文物。

在文物收集的過程中,劉館長為我們講述了幾個有趣的故事。

現在的紀念館“鎮館之寶”,由毛澤東、張聞天合著的《區鄉蘇維埃怎樣工作》一書,就是在村民老屋的夾牆中被發現的。這本著作由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人民委員會於1934年出版,是紅軍長征從瑞金帶到貴州習水縣,傳世不多的一件珍貴文物。紅軍駐扎習水期間,時任淋灘小學校長的張南薰,積極發動百姓為紅軍帶路、提供物資和住宿,紅軍便把從蘇區帶來的《區鄉蘇維埃怎樣工作》一書贈送給了張南薰。為了躲過國民黨的搜查,他將書冊藏在老屋書房天樓的書箱中,之后又被其子張開朗轉藏到了隆興鎮街上家中的夾牆之內。70年代維修房屋時,被發現並小心保存。2006年縣裡收集文物時,張南薰孫子張仁海一家便將書捐獻了出來。

展館內還藏有6枚珍貴的紅軍五星手雷,年近八旬的黃老太便是其中一枚的捐贈者。黃老太在20年前意外發現了這枚手雷,便小心珍藏了起來,2006年縣裡征集文物時也沒舍得交出。到了2012年,黃老太覺得自己年歲已長,無法再長久地保管這枚手雷,便決定將文物捐贈給紀念館。她從4、5公裡外的村子裡徒步走到紀念館,一路上全憑路人的指引,到達后又費了很大的周章才最終把文物交到紀念館的手中。

四渡赤水紀念館中陳列的槍支武器

悉心鑒定,為考証史料“死磕到底”

“因為展覽陳列一定要非常准確,所以每一件展品我們都要花費很大的精力去確認它的史實信息。”劉軍說,“其中最困難的就是對老照片的鑒定。”

許多老照片中的革命遺址以及歷史人物與后來常見於黨史著作中的形象有很大區別,對待這類照片,就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加以確認。

參考舊書籍是一個主要的辨認渠道。從前少有電子報,需要參考的報紙原件往往由圖書館或一些專家學者個人收藏,尋找書籍原件就會花費鑒定小組許多精力。有時,一些重要的歷史人物還需要聯系其親屬幫忙辨認。大多數時候,鑒定小組從國家出版的圖書、資料中尋找信息,必須是權威的正規出版社出版的中共黨史等相關文獻。

“就是把不權威的內容用權威的資料加以佐証,來驗証老照片的真實性。”劉軍說道。這對鑒定小組的細心、耐心程度以及知識儲備都有很高的要求。劉軍告訴記者,鑒定小組的5、6名成員花費了整整半年時間才將展覽館內的近400件照片文物和相關文字資料印証完畢。

盡管鑒定小組耗費了巨大的時間和精力來確認史實,展出中仍難免會出現史實錯誤的情況,有些時候,前來參觀的觀眾也會幫助指出一些問題。

在四渡赤水紀念館2016年改造提升后的試運營期間,著名革命家、原紅九軍團政委何長工之子何光曄前來參觀,當時便指出了一處錯誤。展覽中,楊得志將軍的出生年月出了錯,1911年被誤寫為1901年,經由何光曄指點得以改正。據劉軍回憶,這幾年來,由熱心游客幫助糾正的史實錯誤,在主館大約有15處。

四渡赤水紀念館副館長劉軍向記者講述建館的艱辛之路

如今,四渡赤水紀念館每年吸引了無數全國各地的游客來到土城,在推動土城的社會經濟發展中佔據了支柱性的地位。紀念館也成為周邊鄉鎮爭相學習的對象,不少鄉鎮模仿土城建立紅色教育基地,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今年十月,貴州航運博物館就要對公眾開放了。赤水河黃金灣遺址博物館也已在籌劃建造中,大約在2017年能夠開放。”劉軍表示,未來土城縣會繼續將“紅色傳承”作為重點的旅游開發項目。作為習水縣的博物館“老手”,他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上海交通大學 王婷)

(責編:賀迎春、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