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長征路、青春跟黨走”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集體採訪活動
勿忘初衷,執子之手——花甲夫婦重走父輩長征路

人民網北京8月26日電 昨日上午,“紅軍長征過茅台陳列館”裡飄來一陣白色的青春風。仔細近看,中間怎麼還有一股老者風?一伙穿白色T恤的小記者們簇擁著一位身著白色背心的老爺爺,搶著跟敦厚朴實的他聊天合照。目光左移,一位滿頭銀絲的老奶奶站在牆邊,笑意盈盈的看著他們。有個小記者揮手示意老奶奶一起合照,奶奶瞬時滿臉羞赧,一邊連連擺手,一邊向外挪步。
慈眉善目的老奶奶名叫吳秀珍,四川人,是根正苗紅的紅軍后代。紅四方面軍過四川時,吳秀珍的父親吳民建、叔叔吳民俊、吳民華一起加入了為窮人打仗的紅軍隊伍。當年的他們很務實,心裡裝滿著群眾疾苦,為百姓戰斗。他們也思考,腦裡充斥著毛主席思想,緊緊跟隨毛主席的路線。“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兄弟三人在漫漫的長征路上相互扶持,共同浴血奮戰。然而不幸的是,叔叔吳民俊和吳民華卻沒有看到長征的勝利,一個犧牲在鐵索沉沉的瀘定橋,一個長眠在一望無涯的大草地。父親吳民建承載著兩位弟弟的希冀,繼續前行,看到了長征的勝利,看到了抗戰的勝利,看到了新中國的成立。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抗日戰場上,吳民建表現英勇卻也為祖國留下了大大小小的傷疤,左腿更是二級殘廢。新中國建立后,吳民建結束了戎馬倥傯的軍隊生活,回到了久違的家鄉。吳秀珍回憶說,父親生活勤儉,是一個及其朴實誠懇的人,對待自己的功績很平淡,認為沒什麼事是值得炫耀的。父親生前常說:“為人民付出是應當的,要低調,人應該誠實奉獻。”聽到這裡,感嘆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女”,怪不得開始時,她拒絕合照。
不幸的是從六十年代起,因多處戰傷的引發,她父親開始經常生病,在政府積極幫助治療下還是沒留住這位英勇的老紅軍。吳民建於一九七五年離開了人世。因看到父親病痛的折磨,身為子女愧於不能擔替,吳秀珍於是決心從醫,謹記父親的教導為人民服務,醫治其他受到病痛折磨的百姓。在醫院呆了大半輩子的她,幸運遇見了同為醫者的丈夫——焦志禮。她說她老頭像他父親,仁心仁義,胸懷大愛,有為人民服務的黨的初心。丈夫是中醫醫生,今年還准備前往偏遠的小金山山區,免費給當地的百姓把脈義診。(北京科技大學 李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