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重走長征路、青春跟黨走”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集體採訪活動

花甲老人憶紅軍父親:從未領過撫恤金

2016年08月26日16:42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行走在土城這座千年古鎮的石板路上,我們時不時會發現一些當年紅軍在這裡留下的印記。正是在這裡,我們見到了林成英,她是老紅軍何木林的兒媳。今年65歲,開了一間文具店。聽到我們要採訪,林老高興地把我們迎進屋裡,給大家拿凳子,反復問大家要不要喝水。在看到架起攝像機后,換了衣服鞋子的老人摸摸頭發,復又起身,小跑進屋裡整理那滿頭的銀絲。在接下來的採訪時間裡,她就坐在那扇不過尺余寬的木門旁,向我們講述了老紅軍何木林的故事。

圖一 記者採訪林成英 (中央民族大學 歐迎瑩 攝)

何木林來自江西省會昌縣,1929年參加紅軍,跟隨毛澤東的部隊進行戰略大轉移,是第三軍團第五師的教導員。在採訪中林老提到,當年紅軍在中央革命根據地瑞金的時候,何木林就已經堅定了從軍之心。在1934年長征開始時,他不顧家裡人的反對,毅然決然的加入了紅軍長征的隊伍。當時他的父親曾以斷絕父子關系來威脅他,但他絲毫沒有動搖。“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是何木林一直留在心中的一句話。

在土城青杠坡戰役中他左腿被子彈打穿,劇烈的疼痛使他暫時失去了意識。等他醒來之后,眼前所見的盡是戰友們的尸體和戰爭過后的慘敗與荒涼的景象。第二天,當地姓趙的一戶人家的兩個五六歲的小孩去撿彈頭的時候發現了氣息微弱的他,急忙回家告訴了家裡的大人,於是小孩的父母就把何木林背到青杠坡的一個山洞裡,晚上去撿柴禾或者搗樹茶的時候就給他帶些食物與藥品。慢慢地他的傷痊愈了,但是部隊已經朝前去,難以再取得聯系,因此他就留在了土城,之后一直生活在這個地方。

在記者問到何木林老先生在解放之后的生活狀況時,林老欣慰地笑了,並描述道,作為在青杠坡戰役中受傷的紅軍,在新中國解放后,國家每年都給何木林發放傷殘軍人撫恤金,但是他從來沒有領取過。“父親他(何木林)總是說,國家也很困難,我的日子也還算過得去,就不給國家添麻煩了。”何老先生在世時,每年都會有很多人來看望他,他當年的一個下屬,每年都會來看望他。即使他后來成為了某軍區司令員,在他的眼中何木林依舊是當年的那個老領導。林成英說,紅軍的精神不只是不畏艱險、不怕犧牲,還有懂得知恩圖報。

解放后,由於自己的紅軍身份,何木林本可以讓兒子去更好的單位工作。但是他始終秉承著紅軍“艱苦奮斗”的精神,堅持把兒子安排在最苦最累的崗位上——貴州煤礦,當起了煤礦工人。他自己則經營起公私合營的煙酒商店,每月有幾十塊的收入。林成英說,何木林直到去世前,還一直教導兒子兒媳要秉承艱苦奮斗的精神,腳踏實地的做人。因此,林成英和丈夫始終牢記著何木林的囑托,繼續傳承著父親的紅色精神,並希望將這種寶貴的紅色精神傳播給更多的人。

採訪結束時,林成英雙眼泛紅,眼帶淚光,她說,何木林是她這輩子最敬重的人,不僅因為她是他的兒媳,更因為何木林的家國情懷以及艱苦奮斗的優良品質。

圖二 林成英 (中央民族大學 歐迎瑩 攝)

我們離開之際,林老倚靠在木門上向我們揮手告別。木門依舊,斑駁的印記和老人晶瑩的淚眼卻在陽光下格外動人……(中央戲劇學院 楊帥 / 北京交通大學 張瑞文 文)

 

(責編:陳琳(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