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長征路、青春跟黨走”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集體採訪活動
盬子雞 土陶罐 且看花茂村如何生財有道

楓香小鎮,黔北民居,花茂村在經歷千百年滄桑風雨之后,呈獻給世人的不只是青山綠水中的靜謐安詳,還有充滿活力與生機的新興景象。新農村與舊土陶完美結合,傳統工藝與新興產業和諧共存,多元發展模式相結合,對比鮮明又相得益彰。面對此番景象,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的同學們帶著滿心的期待開始探索這個可謂“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走得對道路”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圖一 花茂村景觀(來源於網絡)
抓住機遇 轉變發展模式
首先,記者來到遵義縣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的村民母先剛的“鄉愁花茂”陶藝店。當記者問及花茂村的興起狀況時,母先剛指著店鋪對面的宣傳牌談到,自從2014年的心連心藝術團慰問演出走進花茂村,大家就開始意識到花茂村迎面而來的發展機遇,於是,鄉村旅游成為花茂村打響脫貧致富的第一槍。接著,2015年6月16日習大大來到花茂村視察精准扶貧工作,這使花茂村的知名度創得高峰。從此,花茂村成為媒體宣傳重地,絡繹不絕的游客使其旅游業發展再創新高,土陶罐的價值開始一路飆升,價格與利潤同步增長,村民們的生活水平得到顯著的提高。
圖二 心連心藝術團慰問演出宣傳欄(中央民族大學 歐迎瑩 攝)
該村大量的農民工打工回鄉之后,發現了家鄉存在的旅游業發展潛力,於是決定回歸家鄉創業,發展類型主要集中是在旅游業延伸出來的以田園風光為主的鄉村觀光,如農家樂﹔以工藝體驗為主的鄉村體驗型,如陶藝體驗館。於是他們開始將老房子翻修改造,由於工作方法對路,鄉村改造的工作很快就取得了實效,全村朝著致富之路前進。
獨創品牌 多渠道推廣宣傳
母先剛特別激動的回憶著當時的情景,他有幸兩次與習總書記握手,並在院壩會上發言,負責向習總書記介紹花茂土陶文化和產業發展情況,由此,他的陶藝店“鄉愁花茂”也一炮走紅,店內的陶藝品以及供游客自制陶器的機器供不應求,隻能增加制作陶藝機器的數量。這些土陶雖然與江西陶窯的高質量產品差距很大,但是獨具特色且綠色環保,受到了游客們的鐘愛。
圖三 花茂村村民母先剛(中央民族大學 歐迎瑩 攝)
然而,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以及市場同質化現象的愈演愈烈,母先剛愈發意識到創建獨特品牌的必要性。於是,母先剛在具有幾百年歷史的家傳制陶技藝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創新意識,“盬子雞”也成為他的第一個特色品牌。他向記者介紹到,首先要採用本地古老的土陶容器,將傳統工藝與文化創意相結合,採用磁場原理,氣壓原理以及陰陽平衡的原理來設計陶罐的形狀,溫度上冷下熱,不僅能夠縮短煲湯時間,還能使湯汁營養元素充分鞏固,使美食更加有滋有味。
他還引用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典故來介紹他的經營理念,他會在出售陶壺時將制作盬子雞的秘方一親同交給消費者,通過提升大眾口碑來建立長遠利益,從而達到廣而告之的效果。他還在陶藝作品上面附二維碼,游客挑中產品后掃一掃即可下單,方便快捷,緊密貼合市場的發展趨勢。為了進一步擴大其品牌影響力,母先剛充分發揮現代媒體平台的傳播作用,先后與央視的《焦點訪談》、《生財有道》等節目合作,以拍攝記錄宣傳片的方式對其陶藝及相關產業鏈進行宣傳推廣。歷經140多年風雨滄桑的祖傳土陶工藝在新技術的輔助下大放異彩。
為了避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被淘汰,母先剛及其工作坊的員工們一年中要多次到外地進行培訓學習,提高制陶技藝,了解市場行情,不斷地進行創新與完善。在市場評估之后,他進一步擴大了其經營規模,在黔南茶博園和荔波古鎮等旅游業發展蓬勃的地區開張分店,雖然目前兩家分店的發展狀況尚未達到如“鄉愁花茂”一般的規模與水平,但其創造的收入非常可觀,存在著巨大的發展潛力。
發展特色品牌經濟 由脫貧致富走向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採訪最后,母先剛雙手抱著桌子上印有“鄉愁花茂”的“花茂盬子雞”土陶罐,語重心長地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一番心聲,“如果村裡脫貧攻堅的這塊‘短板’補不起來,那全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局就要受影響。我們花茂村現在的發展勢頭很好,基本擺脫了貧困狀態,但是我們決不能止步不前。接下來,我希望可以通過將土陶的創新發展進一步打入著名景區來增加地區就業,帶動周圍的農村脫貧致富,從而實現回報社會回報人民的目標。”這番話不禁引人深思,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選擇什麼樣的發展道路才能有效地激發我國貧困落后的農村地區出現新的生產力,並顯著增加農民收入成為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目標。
圖四 記者採訪母先剛(中央民族大學 歐迎瑩 攝)
以花茂村為例,堅持把鄉村旅游和農民增收致富緊密聯系起來,以自然農業、特色手藝、原始村寨等資源為依托,保証其鄉土性和地域性的基礎上將其與鄉村旅游有機結合,通過鼓勵村民採取自主創業、就近就業等形式參與鄉村旅游經營。並且,不斷探索著產業化的新路徑,積極摸索鄉村旅游發展新模式、新機制,通過打造特色工藝品牌和實施品牌營銷,充分利用品牌效應,最大程度地提升農村特色產品的附加價值,確保村民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同時也使消費者走進新農村,體味新農村,最終以有利於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雙贏模式呈現出來。(北京印刷學院 聶慧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