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長征路、青春跟黨走”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集體採訪活動
記者手記:化身“獨腿將軍”走完“長征”路

“你們往左一點,好,我往后退一點。”咔嚓一聲,意外發生。我在攝影時忘記身后的台階,從腳踝處傳來一聲清脆的響聲。當時我就噗通一下一屁股坐在地上,痛苦的掐著自己的腳踝。一旁的隊友看見后,迅速買來冰塊,這才防止它腫了起來。
其實當時我是徹底想放棄下半天的採訪的,我眼前就是空調房,不用頂著炎炎夏日,不用汗流浹背,不用口干舌燥,更不用長途跋涉,想到這裡,甚至有過放棄后幾天全部採訪的念頭。說是因為一瘸一拐的難跟上隊伍,但我現在坐在病床上回想起來,就是因為怕疼、怕累、怕吃苦。
當時正對著我的一個隊友打趣的跟我講到:“咱們首都大學生記者團重訪長征路上,也有一個‘獨腿將軍’了啊。”他提到的“獨腿將軍”就是長征路上婁山關大捷中負傷嚴重、截肢三次,卻堅持走完長征的鐘赤兵,1955年他被授予中將軍銜。前些天我們在婁山關大捷遺址處,一位73歲的農民講解員跟我們這麼講到“他躺在床上時對前來看望他的彭德懷說:‘軍團長,就是爬,我也要跟上部隊。無論如何,我不離開紅軍。’”
緊咬著嘴唇,我把手指掰響了個遍,一咬牙,走!無論如何跟上大部隊。
結局很簡單,我做完了整個花茂村和苟壩村的採訪,總行程約5公裡,還採訪到了一位陶土工藝師母先才,去年習近平總書記曾造訪他家,暢談許久,獲得了很多有價值的東西。
其實以前一直有思考,把不可能做到可能真的存在麼?斷了腿的戰士爬雪山過草地長征二萬五千裡能做到麼?紅軍戰士腿部中彈一月后才被發現真的存在麼?像后來的邱少雲火海中一動不動是真的嗎?當我走完屬於我自己的“長征路”時,一切都煙消雲散了,集中起來的意志,著實可以擊穿頑石。
80年前,無數英雄秉持鋼鐵般的意志從我腳下走過。80年后,親歷“斷腿”體驗重走長征路,心中卻別是一般滋味。
在婁山關大捷遺址處,記者還遇到了獨自走長征的中年人萬長華,他名字的寓意便是“萬裡長征、耀我中華”,當被問到“你為什麼要一個人走長征路時?”他轉過來拍著我的肩說:“我是人到中年,覺得沒有信仰,我沒有精神食糧,這一代的年輕人信仰是缺失的。我看到你們年紀輕輕就出來重走長征,希望你們真真切切地有收獲,把長征精神一代代的傳下去!”
其實萬長華告訴我的是不對的,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從不缺乏信仰,我們從小被無數偉大的精神包裹著、熏陶著,我們生活在最和平的年代,接受著最優秀的思想教育,我們缺乏的是將信仰用在前行的道路上。當我忍受著痛苦一瘸一拐走完的時候,感受到的是和你去聽、去看、去體驗完全不一樣的長征精神。長征精神的傳承,就像是埋下了一顆種子,隻有你去行動了,這顆種子才能生根發芽。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一代的年輕人中,必定會誕生這個國家未來的建設者、運營者和管理者,他們將共同構建起這個國家的信仰大廈。電視劇《亮劍》中有這麼一句台詞:“一個軍隊的精神,是由第一代指戰員建立的,是一支軍隊的軍魂。”同樣,一個國家的精神,是第一代革命者締造的,這種精神,就是國魂,長征精神當之無愧。
沒有這種精神就沒有共和國的建立,沒有這種精神就沒有如今的小康,更不會有原子彈的蘑菇雲在漠北升起、威武的鋼鐵雄師在南海巡航。這些都源自上一代建設者對於這種精神的實踐,而我們這一代呢?
中國夢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看今朝!(北京理工大學 張立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