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長征路、青春跟黨走”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集體採訪活動
記者手記:土城一役,僅僅是一場敗仗?

(土城古鎮四渡赤水紀念館門口 圖片提供者 當地導游)
8月24日上午,跟隨記者團的步伐,我終於踏上了習水縣土城鎮這片散發著紅色歷史氣息的土地。
黔北川南,形勝之地。依山而建,傍水而踞。"濱播枕永,襟合帶瀘。"優越的地理環境給予了小鎮不同的命運,也讓小鎮帶上了"兵家必爭"的標簽。自古兵家無柔,刀槍無情,我想歷史的車輪定是無數次碾壓過這個小鎮,它卻仍屹然矗立。我不禁感慨萬千。
貴州夏日的尾巴,晌午的日光仍是烈烈。穿行在土城古鎮的小巷道,踩著帶有青苔的石板街,兩旁赭色圓木撐起來的樓閣客棧鱗次櫛比,穿城而過的河水在漆跡斑駁的木板牆上倒影綽約。一棵古老滄桑的黃桷樹下,納涼的老人正向隨行記者同伴們講述著當年紅軍四渡赤水河的故事。老人操一口純正古朴的地方話,黝黑皺縮的雙手在空中比劃,講到紅軍勝利轉移時神採奕奕。
聽著老人慷慨激昂的評說,抬頭望向不遠處濃綠的山頭,我不禁回想起80年前紅軍戰士們在青杠坡上的那場惡戰。"雪風寒,木葉凋。大軍處險,輾轉突圍﹔敵軍詭詐,逼迫包抄。"《長征百賦》裡寥寥數筆,戰爭的觸目驚心盡在眼前。那年正值冬日,也許山頭還是白雪皚皚,也許戰士們的衣衫不尚溫暖。七名元帥,二百將軍,卻終是敗在判斷有誤,兵力懸殊,不敵川軍,倉皇北渡。紅軍元氣大傷,折兵無數。當年首次被逼渡江,怕是誰也想不到這洶洶赤水一渡就是四次;當年戰火紛飛的土城鎮,怕是誰也想不到今日竟是這般模樣。青山埋下忠骨,功勛建入史冊。那場敗仗,怕終究是土城鎮埋葬的逝者們生前最大的遺憾。也唯有滾滾時間長流才能見証革命的真正成功。
自古成事代代傳,無數筆者傾向於歌頌光榮的勝利,卻鮮有人思考黯淡的過失。此時此刻,站在土城鎮子的土地上回望歷史,看那場敗戰,又何嘗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失敗?被逼進行戰略轉移,卻摸索到了游擊戰更完善的打法;寡不敵眾的虧損,帶來的是不能輕敵的反思;一次緊急撤離北渡,也成為之后三次渡江的演習。正是經歷了這場戰役的失敗,才收獲了之后避免失敗的經驗。與其說這是一次巨大的過失,不如說是一次疼痛的成長。
作為后人,時間給了我們縱觀歷史的階梯。用旁觀者的角度去看一次失利,再將鏡頭拉向時間軸的末端,我們就會明白有關成敗得失的哲學道理。沒有永恆的敗仗,也不必有跨不過去的心坎。枉而思過,反復雕琢,平心靜氣的去面對每一場風雨,迎來漫漫人生征途的勝利。(華北電力大學 徐逍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