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長征路、青春跟黨走”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集體採訪活動
土城老人保留紅軍藤包80年:不舍得遺忘

參觀完四渡赤水紀念館,首都大學生記者團來到老街,它安靜地坐落在有著7000年的歷史、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的土城之中。戰爭年代,這裡曾是毛澤東、朱德四渡赤水時居住的地方,至今故居仍舊保留完整。
80年后的今天,沿街滿是古色古香的建筑,在長街盡頭的飯館裡,一位半頭灰白發的老人正在沏一壺茶,讓人忍不住尋著茶香走進去。 飯館內部以木質為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有些破舊的四面牆壁和桌椅,老人說這些都是當年紅軍長征住在這裡時候留下的,這麼些年她一直都舍不得換新的。老人為記者倒了一杯古樹紅茶,將她與老街的故事娓娓道來。
生於1943年的宇明芳老人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也是一位老黨員。被問到現在老街的生活,老人說她喜歡在這裡的晚年,家鄉這個地方,環境好風氣好,沒有污染又生活輕鬆,還可以做點自己喜歡的小生意。政府提供了補貼,三個孩子長大出去工作,也能偶爾回家看看,她已經覺得很欣慰了。言語間,有著坐看雲卷雲舒的安逸。 說到這,老人邊從冰箱中拿出了梨子和南方特有的春卷,邊告訴記者幾十年前沒什麼可吃的,隻有吃春卷,后來便越來越喜歡,許多當地人也是如此,春卷伴隨著他們度過了整個時代的變遷。
老人回憶道,她小的時候,家裡貧苦,吃不起飯,穿不起衣,隻能通過挖一些土豆和野菜來賣以維持生計。日常的砍柴、挑水、洗衣服和沖涼水澡也要沿著老街台階走到下面的湖邊來進行。老人家的櫃子裡,擺放著一個陳舊的藤包,與四渡赤水紀念館中展出的同出一轍,老人感嘆著說:“這種舊東西怎麼舍得扔咧!”據老人回憶,這藤包是紅軍們曾經用過的,他們離開老街之后,老街的人民就把這些個留下來的舊物件收藏了起來,時常看著回憶起紅軍在這裡的故事。
提起長征時住在這裡的紅軍們,老人表示最遺憾的就是沒有早出生一些,可以親眼看看紅軍穿著軍裝意氣風發地走過門前。但是她的母親曾向她講述過這段歷史,正是紅軍的到來使他們真正接觸到了戰爭的故事與堅定不移的精神,使老街人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老街的鄉親們都說不要怕,因為紅軍們天天都守在這裡。老百姓生活貧苦,一路行軍至此的紅軍們更加艱辛,他們面臨過最惡劣的環境和嚴峻的考驗,扛著百斤的槍炮橫渡赤水,流血流汗卻從沒有一絲一毫的退縮,因為他們一直懷著相同信仰——為了國家勇往直前,拼死一搏。“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紅軍戰士也從未拿過老百姓的一針一線。”老人飽含深情地說。
曾經老人的家中也一度窘迫,靠修補衣服和老伴在郵局加班工作供養著三個孩子,也撐了下來。老人說:“紅軍打仗都不怕,我這點算什麼?”生活像長征,難免會磨難重重。正如老街中的赤水河鹽文化,河畔從事“背鹽巴”而生活艱辛的腳夫,腳踩無盡的山路,留著無止的汗水,他們還是義無反顧,與鹽茶小路一樣成為了老街的一景。
紅軍已經走過老街八十載,而長征百折不撓、克服困難的精神永遠留在了這片淳朴的土地, 影響著這裡祖祖輩輩的人。(北京工業大學 張琬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