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長征路、青春跟黨走”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集體採訪活動
“長征”路上:一個物理生眼中的“革命信仰”

8月25日上午6點30分,首都大學生記者團一行人在酒店前集合,以飽滿的士氣開始重走長征路。
天剛亮,清晨的空氣中帶著濕潤的水汽,清潔工人剛剛清洗完木橋,偶爾能看到三三兩兩的行人。採訪團團長趙國偉老師以稍快於平時的速度帶領大家前進,同學們緊緊跟在老師身后,偶爾還需要小跑跟上。在這次活動中,我們仿佛體會到了紅軍在長征路上的心情。
正如羅曼羅蘭所說:“居於一切力量之首的,成為所有一切的源泉的是信仰。”支撐著紅軍走過漫漫兩萬五千裡長征的就是一種對共產主義事業的信仰。我認為,不僅革命事業需要信仰支撐,科研工作也需要信仰的引導。
我去年有幸採訪過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他的生活簡單而重復,每天早上7點起床,晚上11點睡覺,在不需要因公出訪的日子裡,一天除了吃飯和“午飯后在衛生間裡的短暫休息”外,其他時間都泡在實驗室中,堪稱“比學生還努力的導師”。經過4年如一日的努力,他最終帶領自己的團隊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採訪過程中,他將自己的成就歸功於“皮實”二字,而鼓勵他一直這樣“皮實”走下去的則是一種對於凝聚態物理的信仰。
在共產主義信仰的支撐下,紅軍耐得住寂寞,在孤立無援的處境中走過漫漫長征﹔守得住清貧,用小米加步槍捍衛革命的尊嚴。同樣,在科研的漫漫“長征”中,科學家也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用智慧和汗水堅守科學信仰。
剛進清華大學物理系時,聽一位學長說:“在這個園子裡,如果沒有日歷,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活在星期幾。”而事實每天都是如此:7點左右,學堂路上就出現大量騎著自行車,急著第一批到達實驗室的學生﹔中午在飯桌上聽到最多的就是彼此之間交流學習心得﹔晚上10點半左右,自行車高峰期又會出現,這時剛好是圖書館的閉館時間。時間對於這群人來說永遠是最寶貴的,他們的生活很少有網游動漫,更多的是《卓裡奇》和原子分子模型勘測﹔微信絕對不是交友平台,而是大家共享學習方法的途徑。
猶記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正是對所有懷有科學信仰人的真實寫照。薛校長在科研工作上的努力並非特例,清華大學的所有師生都滿懷對科學和自然學的信仰,秉承“行勝於言”的校風,抓緊每分每秒,用實際行動充實自己的人生,探索未知的世界。(清華大學 康宇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