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長征路、青春跟黨走”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集體採訪活動
記者手記:細思量,氣象學子難忘"長征"路

昨天是首都大學生記者團到達茅台鎮的第二天,早上六點半,天剛蒙蒙亮,遠處的山上還籠罩著一層薄霧。茅台鎮的清晨,沒有了晚上的喧囂,顯得格外寧靜。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的同學們准時出發,在團長趙國偉的帶領下,從1915廣場索橋開始,繞著赤水河畔一路向前,踏著先輩們留下的足跡,重溫紅軍長征四渡赤水的那段歷程。
行進途中同學們隊伍整齊,步調一致,沒有一個同學掉隊。看到同學們雖然走的辛苦,但全都堅持了下來,團長趙國偉也深感欣慰。趙團長說,他在徒步過程中之所以特意加快步伐,一是想讓同學們醒醒神,二是想讓大家再度體會紅軍在長征途中永遠“跟著走”不掉隊的嚴格紀律,更重要的是要領會堅持不懈的精神。趙團長殷切地囑咐同學們,“未來的中國,看的是你們年輕人,是你們大學生,你們心中應該有強烈的責任感,去托起中國的未來”。走完“長征”路的我,聽了趙團長的一席話后,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試想,若是在當年的長征中,紅軍在爬雪山、過草地時受不住嚴寒飢餓,一個人放棄,一個班放棄,一個團放棄,當所有人都不再堅持的時候,今天的中國會是什麼樣子?
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學習大氣科學專業一年多,我深刻體會到,對於新一代氣象人來說,堅持長征精神意義深遠。廣闊的蒼穹,無邊的荒漠,它在你看不見的地方生根發芽,蔭出一片綠洲。拐子湖氣象站成立於1959年,坐落於內蒙古額濟納旗的戈壁深處,南臨巴丹吉林沙漠,曾經是阿拉善盟氣象站中環境最差、條件最苦的一個。氣象員們不僅要承受惡劣環境的挑戰,還要忍受無邊的寂寞。但氣象員們一直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使得如今的氣象站各種設施逐漸完備,可謂舊貌換新顏。
在氣象人中不乏有堅持不懈努力奮斗的前輩:曾支援海拔高達4700米的沱沱河氣象站的“最美氣象人”張有明﹔被稱為“摸著天的人”、扎根在4500千米的千裡羌塘、堅守邊疆的索朗多吉、次仁曲吉夫婦﹔深處祖國最北疆漠河的周儒鏘、侯青山老人﹔駐守在貧瘠的河西走廊二十年的陳昌毓等氣象前輩……無論條件多麼艱苦,他們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訴說著什麼叫做無畏艱苦,什麼叫做堅持堅守。曾經氣象行業處於荒漠時期時,他們用自己的雙腳去開拓,走別人不敢走的路,為中國的氣象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今,逐漸完善的天氣預報系統可以為農民提供最佳耕種時間;氣象衛星幫助人類在太空中睜開了雙眼;氣象導航使橫渡大洋的船舶提高了安全性,減少因天氣導致的損失等,前輩們創造了這些財富,更需要我們保護和創新。
我們九零后,不管以后從事什麼工作,都要帶著這種精神勇敢的奔跑向前。長征留下的精神,值得我們永遠傳承。(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裴瑞穎/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