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長征路、青春跟黨走”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集體採訪活動
酒香不怕巷子深——追尋“國酒”故鄉的變遷之路

“以前我們說自己是遵義人、仁懷人,別人可能都不太清楚,但現在我們說自己是茅台人,大家就都知道。”茅台鎮交警大隊副大隊長婁成峰這樣說道。當茅台酒成為“國酒”,對這裡居民的生活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茅台”成為當地人的一個文化符號,也成為一種自豪。
24日下午,首都大學生記者團一行來到了“國酒”茅台的故鄉——仁懷市茅台鎮。但是,記者團此行的目的並非是來品酒,而是要欣賞茅台鎮晚上的夜景與水舞秀。從“中國第一酒鎮”到“游覽勝地”,如今的茅台鎮,變化正在悄然發生。
茅台鎮音樂噴泉 攝影:余長遙
萬國博覽 嶄露頭角
茅台鎮因茅台酒而聞名於世。而茅台酒的成名則是從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而開始的,當時的中國代表怒砸瓦罐,使得酒香四溢,才吸引了眾人的注意力。這個故事在鎮上被人人所熟知,並成為當地人心中的驕傲。
2015年正值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獎100周年,當地為紀念此事件修建了“1915廣場”,廣場的標志性建筑就是當年被打破的酒壇造型。
“1915年的萬國博覽會不僅象征著茅台酒進入到人們的視野,而且直接促使茅台鎮逐漸成為一個名鎮,從那以后,茅台鎮就開始從貴州省的一個小村庄走向世界。”當地居民陳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說道。
結緣紅軍 美名傳揚
“茅台鎮是當年紅軍三渡赤水的地方,三渡的渡口就在這裡,現在的赤水河旁邊還建有一個‘茅台渡口紀念碑’和‘紅軍長征過茅台陳列館’”,陳美提到。有資料顯示,1935年的長征途中,紅軍在到達茅台鎮后,始終嚴守紀律,且尤其重視茅台酒這一民族工業,並發布了保護茅台酒的布告。
“為治療戰斗途中留下的傷口,紅軍將士們停留在這裡時曾用茅台酒來消毒和擦拭傷口”,隨行的導游為記者娓娓道來著紅軍長征和茅台鎮的淵源。於是,與紅軍的結緣,使茅台酒和茅台鎮的美名得以廣泛傳揚,並流傳成為一段佳話。記者也注意到,在茅台鎮上還保留著如渡口小學、紅軍巷、三渡小學等等與長征有關的地名。
茅台鎮夜景 攝影:余長遙
旅游開發 創新發展
24日參觀當晚,茅台鎮萬家燈火齊亮,整座古鎮顯得熠熠生輝,而當日的水舞秀則以長征為主題,詳細描繪了紅軍將士四渡赤水的路線。水舞秀中,燈光的投射與急促的音樂相融,河岸的牆壁似乎也正在訴說著長征這段過程的凶險與艱難。記者了解到,在今年5月,茅台鎮全新改造的夜景和水舞表演首次亮相,就吸引了眾多游客的目光。以白酒為主要產業的茅台鎮,現在正向著旅游產業的方向發展。
從小生活在茅台鎮的牟成麗是當地的“土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她說到,“今年的5月份之后,這裡每晚都有精彩的水舞秀和美麗的夜景,有很多外地游客來游覽觀賞,尤其是周六、日人就會特別多。這兒的人(當地居民)吃過飯出來遛個彎兒,也正好欣賞一下夜景。”對於外地游客來說,這是一場視覺、聽覺的盛宴,也是一次接受長征精神教育的洗禮﹔而對於當地的居民,則可以豐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
古朴的小鎮氤氳著濃郁的酒香,夜晚的燈火與水舞又為其添加了另一番風韻。當茅台成為“國酒”並行銷各地,出現在食客們的飯桌之上,茅台鎮也在不斷挖掘文化元素,借助旅游產業,實現創新與求變。(北京師范大學楊可/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