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長征路、青春跟黨走”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集體採訪活動
記者手記:土城,在時代變遷中幸存的黔北古鎮

作為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的一員,我來到土城本是要去參觀四渡赤水紀念館,接受紅色精神的熏陶,卻意外地在隨后的走訪調查中,被這座獨具風格的土城古鎮所深深吸引,漫步在老街古朴的磚石路上,除了一些當地居民用頗具韻味的鄉音互相寒暄外,耳邊沒有任何其他的人為聲音,也因此那些簌簌的樹葉和泠泠的泉水,便能夠被耳朵無比分明的辨別出來。走走瞧瞧,聞著木質建筑的香氣,竟然漸漸地達到了一種痴迷的程度,著實令人流連忘返。
如今的土城古鎮依然留存著原始氣息(首都醫科大學 余長遙 攝)
這座擁有七千余年歷史的土城古鎮是最近才成為旅游景區而對外開放的,無論是建筑、橋梁還是磨盤,都保持著相當程度的原始風貌,甚至鎮上的船幫、鹽號前所懸挂的旗子,都已隨風飛舞了好幾百年。屋檐、灰瓦、窗櫺、門廊,都最大程度上表現著黔北民居的獨特魅力。整條老街與自然融為一體,幾乎每幾間屋子彼此相鄰后,就要被郁郁蔥蔥的樹木隔開,村民們也不把他們砍掉,而是友善地圍繞樹木修了路,跨越溪水修了石橋,潺潺的溪水發出悅耳的聲音,又與老屋中傳來的當地名吃苕湯圓辛辣的香氣遙相呼應,儼然成就了一組將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編織一體的交響曲。鎮上還隨處可見扑騰著灰黑色翅膀的小鳥和在樹枝上竄來竄去的小鬆鼠,著實讓我們這些從城市裡來的記者團成員們無比驚喜。
許多綠色植物直接長在房檐上(北京林業大學 楊晶 攝)
老街上的人們,大多是世代居住在這裡的老住戶,在他們的概念裡,沒有時尚的名牌、沒有朝九晚五的忙碌生活,而是日復一日按照他們自古以來的生活方式勞作,當古鎮成為景區后,他們也會在自家門口擺上一張桌子幾把椅子,支一台電風扇,販賣一些小商品和他們引以為傲的當地名吃苕湯圓。在炎炎烈日下,勸游客進屋乘涼,不消費也沒關系,不過游客若肯花一些小錢,就能以很便宜的價格買到一碗冰冰涼涼的綠豆湯解渴。盡管再熱的天,也有背著重物勤勞地走在路上的人,他們不用推車或是其他工具,僅僅一個竹筐就已足夠,因為世世代代的土城古鎮老街人,都是這樣做的。
勤勞的老街人感動了許多記者團成員(首都醫科大學 余長遙 攝)
當然,古鎮還保存著相當濃厚的紅色氣息,這裡隨處可見紅軍領導人們的故居,以及紅軍在這裡生活過的痕跡。很多居民當年還是年輕的紅軍戰士,現在已經白發蒼蒼,也有一些老紅軍的后人留在這裡,如果你問他們,他們就會滔滔不絕地跟你講他們所知道的故事,還會在你聽完他們的故事后,友善地招待你一杯熱茶。所有採訪過他們的記者團成員,無不為此而深深感動。
提到公公的長征事跡,林成英婆婆面對記者團成員侃侃而談(中央民族大學 歐迎瑩 攝)
土城古鎮景區的門票是70元,盡管有很多游人抱怨價格不合理,但我覺得絕對超值。在這個急速飛躍的時代,許多經過百年、千年沉澱的古香古色都被烙上了陳舊的烙印,並逐漸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大多早已被鏟車鏟平,原地建起了高樓大廈﹔江南的黑瓦白牆和精巧園林,卻也不少變為僅流於形式,實則裝滿現代銅臭的商城工廠。烏鎮被多少游客譽為人間天堂,但夜不歸宿的醉鬼和吵鬧嘈雜的酒吧仍然能夠將月色水波激起的江南情懷破壞得一干二淨。越來越多人們心目中的朝聖之所轟然倒塌,更不用說那已經為人嘆息了好幾十年的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那些人會說,新的酒瓶容不下餿臭的老酒,可他們認定的餿酒,卻是其他人心中獨一無二的佳釀。
因此,土城古鎮在這個浮躁而喧囂的時代中,從幸運者,慢慢變為了幸存者。每一個古鎮古巷消亡,最根本的症結在於人心的改變:貪得無厭改變了原本善良的人心,被改變的人心又改變了一街一巷。
如果問這座充滿獨特建筑特色和自然意趣的黔北古鎮究竟為何能夠保持如此古朴的原汁原味,那麼從未改變的古朴民風就是解答這個問題的金鑰匙。因為這裡的居民從不會想方設法利用旅游業來大賺一筆,他們對待游客,就宛如對待一位遠方而來的客人,在他們心中,二者沒什麼兩樣,都會對他們以誠相待。在他們眼裡,古鎮就是他們的生活,古鎮存在,他們的生活也將繼續,日出而作,日昃而息﹔多虧他們一塵不染的純淨心靈,老街的古朴意蘊也得以延續。(首都醫科大學 余長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