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本網原創

“重走長征路、青春跟黨走”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集體採訪活動

“長征”路上:由一幅油畫印刷品產生的聯想

2016年08月25日10:40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在遵義會議遺址的參觀活動中,同行的小伙伴們都在聚精會神的聆聽講解。而我的目光卻停留在一幅名為《遵義會議》的油畫圖片上,“畫的如何?”相熟的同伴突然問到。我轉過頭,“原作自然是極好的,這可是沈堯伊先生的作品。”同伴點了點頭,又往前去了。

也許大多數人都會和我的同伴類似,在數以百計的展覽圖片中,面對這樣一幅連臨摹作品都算不上、徒有其表的印刷品,很難獲得關注。也許在大家的眼裡,這幅有著很強節點意義的巨制跟當今酒足飯飽后的合影一樣乏味吧。

但隻有真正熟悉沈先生的人才會知道,為了能夠畫好長征,先生經歷了無休止的循環。就是這幅《遵義會議》,沈老就前前后后畫了三遍。我想,也就是這樣反反復復的苛求,才讓作品更逼近歷史。長征雖然舉世聞名,但留下的影像資料卻幾乎是空白。

為了彌補這些缺失,沈老五走長征路,用他自己的話講,走的是長征的“造型之路”。找尋每一處歷史的痕跡,搜集點點滴滴的視覺元素,沈老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畫前資料的匯集,長期觀察和積累,勾勒習作和草圖,對比人物不同角度的照片,把這些大大小小的紙用磁鐵分別固定在幾個兩米高的大屏風上,在用這些屏風圍成半個圓將我圍在其中。不然,我是不敢畫的。”先生的這段話讓我記憶深刻。畫了一輩子畫,沈老擁有非常扎實的造型基礎和超強的色彩把控力,但為了還原最真實的情景,賦予作品血肉和靈魂﹔大到場景環境、人物位置,小到表情差異、衣服質感,老人反復斟酌推敲,從未有過一絲懈怠。

“我們這代人就是有病。”沈老的這句玩笑話,真是“男神”范十足!老人曾經反問採訪的記者,“我們不畫,誰來畫?” 老人是在用手中的畫筆緬懷心中的革命烈士,當然更重要的傳遞他一生所追求的長征精神。老人說過,對於他們承上啟下的一代而言,有責任為不了解長征的娃娃們鋪一條路。

作為一名畫者,我們描繪的是自己的情感和世界。我們的繪畫不是工業制造,不是科技制圖,他帶著我們的生活閱歷和溫度。我們出生在這個時代,我們就有責任有義務,跟沈堯伊先生這樣的老一輩畫家一樣,留下時代最生動的印記。誠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所提到的“文藝工作者應該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今天的時代飛速發展,日新月異,如何創作出能夠體現時代精神的,反映當代青少年良好的精神風貌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充滿正能量的優秀作品出來。我想,我們也必須像老先生、老前輩那樣關注生活,關心時代,長存一顆敬畏之心,孜孜不倦,用心耕耘。(中央美術學院 李楠)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