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本網原創

“重走長征路、青春跟黨走”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集體採訪活動

紅軍山上埋忠骨:那些不該遺忘的臉龐

2016年08月25日09:18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鐘南齋,十七歲﹔鐘財生,五十六歲﹔林九長,二十七歲……”清晨的陽光照在遵義的紅軍山上,照在烈士陵園的紀念碑上,照在這些陌生的名字上。他們是誰?他們那些或青澀、或滄桑但都堅毅的臉龐是什麼樣的?記者團的師生們站在碑前久久站立。

鳳凰山麓埋忠骨

烈士紀念碑前方是一個小廣場,許多市民在上面晨練,孩子們穿梭其間,歡聲笑語讓這個陵園顯得有些喧鬧。可是,1935年的遵義卻沒有這麼一幅安樂祥和的畫面。二渡赤水后,紅軍迎著冷峭的春寒,再次回到了遵義。后面是緊追不舍的川軍,前方是層層死守的關卡,激烈的戰斗一觸即發。那個下午,炮火聲、厮殺聲、沖鋒的號角聲響徹了整個婁山關。沒有影像資料可以告訴我們戰斗的慘烈,但是毛澤東的一首《憶秦娥》卻道出了其中的悲壯:“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許多戰士將熱血洒在了這片土地上,大部分的他們成了無名烈士,小部分英烈的遺骸安放在鳳凰山麓的小龍山上。1953年當地政府在這裡修建了陵園,於是就有了石壁上那些名字。“當時收斂和整理戰士遺骸的時候,大多數因為風吹日晒都殘破不堪了,有名有姓能辨別出來的隻有這七十七人。”導游講解的聲音變得有些低沉。

祀國魂銘記赤心

石壁的周圍綠樹成蔭,幽靜的氛圍與平台上的喧鬧顯得有些不協調,石壁上的灰塵仿佛也在訴說,這些名字被遺忘在了陵園的角落。可是,還有些人依舊記得這些名字,想象著那些曾經挂滿笑容的臉龐。“我今年86了,隻要腿能動就要爬到這裡來,看看烈士紀念碑”,講話的老人是鄭先潤。八十年前,鄭老還是一個懵懂的孩子,雖然沒有親歷過遵義戰役的烽火,但從小聽著紅軍為窮苦百姓打仗的他,對紅軍烈士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懷。“在我印象中,當兵就要當紅軍、當解放軍,為窮人打仗,像那個‘紅軍菩薩’。”鄭老口中的“紅軍菩薩”是當地家喻戶曉的紅軍戰士龍思泉。1935年,龍思泉跟隨部隊來到遵義,自幼隨父習醫的他有著一手精湛的醫術,在部隊駐扎遵義期間,多次為當地百姓免費治病。一天夜晚,為了給城外的鄉親治療傷寒,他錯過了歸隊時間。在尋找部隊的途中被敵人殺害了,年僅18歲。當地百姓為了銘記這位紅軍衛生員救死扶傷的事跡修建了紅軍墳,久而久之紅軍墳裡那位戰士便成了大家口中的“紅軍菩薩”。

其實英雄們沒有被遺忘,他們的事跡化成了一則則膾炙人口的故事,流傳在遵義,流傳在祖國各地。

                               祀國魂銘記赤心

廣場上的歡聲笑語還在繼續,這幅安樂祥和的畫面不正是先烈們所期盼所守護的生活嗎?“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隨時准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廣場上響起了記者團成員們重溫入黨誓詞的聲音,這聲音穿過廣場、穿過晨練的人群、穿過刻滿先烈姓名的石碑。(北京大學 魏晗博)

(責編:洪芳芳(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