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長征路、青春跟黨走”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集體採訪活動
大學生:傳承長征精神的切口

2016年首都大學生記者團長征行至今天已有3天,從首站遵義師范學院到婁山關戰斗遺址,這一路記者團一行聽了紅軍在遵義的各種故事。今年是長征勝利80周年,80年前,紅軍結束長征﹔80年后,這些故事,我們為何不斷重復。
為何要讓大學生重走長征路,畢竟這不是一筆小開支,社會上的爭議很多,“形式主義”,“洗腦”等等,人們不理解在革命早已消失無蹤的新時代,為何還要再提長征,不斷強調紅色文化。筆者認為,大學生重走長征路是在為“長征精神”尋找“觸動點”,是讓“長征精神”走入當今社會的切口。
不可否認,長征是一部英雄般的史詩,而遵義,是一盞足以力挽狂瀾的明燈。
1943年,張聞天在整風日記中曾寫到,“遵義會議在我黨歷史上有決定轉變的意義”,這是客觀評價,1935年1月15日到17日,紅軍長征經過遵義,中央政治局召開了擴大會議,即遵義會議,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背景下,糾正了“左傾”領導錯誤,重新確立了黨政方針,挽救了中國共產黨,同樣挽救了中國革命,促就了后來中國的一系列翻天覆地的改變。
失憶,是一種大不幸。歷史對於一個民族的重要性,就像記憶對於一個人的意義。
長征已過去80年,當今的人們享受著舒適的生活環境,革命早已退離人們的生活,長征理所當然地在人們的視野裡越行越遠。如果有人說:“我要去重走長征路”,大多數人會嗤之以鼻,年輕一輩厭煩老一輩講述紅軍長征的故事,從孩提時就不斷聽到的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等等,已是煩不勝煩,但是一個民族,不能沒有人守望歷史的星空,故事先被記住,行動才能有指引。
長征精神,首先應當走進人們的視野,讓人們有所體驗,大學生團體,是這個社會最活躍的部分,是中國未來的中堅力量,他們掌握著技能,把玩著前沿科技,走進大學生團體,才能走進未來中國社會。
另一方面,大學生也是最不好說服的對象,新時代的他們,在各種聲音的環境中成長,不再執著於“舊思想”,討厭“形式主義”,崇尚個人與自由主義,如何“講好”故事,如何讓長征精神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才是重走長征路過程的重中之重。
在舉辦的眾多重走長征路的活動,其中不乏有些是為了履行任務,即“形式主義”。重走長征路,重要的是體驗,而非走馬觀花。雖然無法再讓大學生們親身體驗讓無數先烈們喪命的沼澤、雪山,但是,這不是一趟旅游之行,不是逛著旅游景點,心不在焉地聽著講解員講完所有的故事。要走進當地人民的生活中,作為老紅軍,先烈們的后代,這些人們的情感更為真切,同時,能夠使大學生們真切地感受長征對這個社會,這個國家,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帶來了怎樣的改變,才能讓重走長征路的大學生願意懷抱這一份信仰。
這兩天,“女排精神”猶如龍卷風狂掃微信裡的朋友圈,微博,門戶網站等。由郎平帶領的這隻中國女排“娘子軍”,在裡約奧運會上逆襲東道主巴西,打敗荷蘭、巴塞維亞,將冠軍一分一分摳到手中,國民為之流淚,為之狂呼。
長征精神,女排精神一脈相承,不是因為勝利,而是因為拼搏和堅持而被銘記,“精神主義”並非空談,這背后是中國女排超越極限的訓練,中國紅軍的“青山埋忠骨”,這是跨越了80年的傳承。
可見,在新時期,人們身體力行地,繼承民族精神,有精神的支撐,才能有民族自信,共筑“中國夢”方能不淪為一句口號。
(中國傳媒大學 盛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