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長征路、青春跟黨走”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集體採訪活動
地質學子看遵義:“西部內陸新高地”

登上婁山關,遠眺遵義城,隻見層巒疊嶂,千山一碧,實乃黔北咽喉。山下的遵義城更是轉折之城、會議之都。遙想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紅軍在甘肅會寧成功會師,完成了二萬五千裡長征的壯舉。當然為山九仞,非一日之功,1935年1月,紅軍在遵義召開的會議,是紅軍走向勝利的轉折點,它使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會寧和遵義是驚人的相似卻又從自身特點上有所不同,從現今的發展情況來看,遵義正以更加磅礡的氣勢和堅韌的毅力邁向遠方。
會寧位於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銜接地帶,這裡地貌復雜,多覆蓋黃土,加之氣候干燥、降雨量小,不適宜農作物生長,以土地資源為收入的自然經濟不能帶動其發展。雖然紅色文化在這裡生根發芽,但由於當地整體水平相對落后,所以仍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並沒有成長為參天大樹。反觀遵義,地處雲貴高原到四川盆地的斜坡地帶,水系發達,受季風氣候影響,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同時依托當地的黔北文化、紅色文化和酒文化等,以“堅持紅色傳承、推動綠色發展、打造西部內陸新高地”為指導思想,找准定位,做足文章,使城市得到了良好的發展。
遵義的紅色文化分為物質和精神兩種。物質方面主要以遵義會議舊址等紅色景區的保護和開發作為旅游創收點,精神方面則體現在這個城市的發展、變遷之路。“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以長征精神為指向,遵義市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精神感召、思想指引,激勵全市人民向更好的目標前進。在此基礎上,又依托當地獨特的地質地理條件,響應中共十八大的號召,大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使紅色與綠色相得益彰。
遵義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地下有豐富的礦藏,近幾年頁岩氣的勘探提上了議事日程,特別是在遵義地區發現的大型頁岩氣油氣田,預測儲量近千億立方米,推翻了西南地區構造復雜、油氣已經逸散的學說,緩解了我國能源消耗的情況,大力推動了新能源建設。
在地質學的角度下,我認為遵義可以利用當地優勢的地質資源,開發喀斯特、丹霞地貌,打造國家地質公園,也可以修建最近流行的玻璃棧道、索道等,以供觀光、攝影、野外徒步等。
同時,遵義所處地區,向北可溝通絲綢之路經濟帶,向東可進入長江經濟帶,向南可連接珠三角經濟區,向西可聯接“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如此千絲萬縷的聯系,加之開拓進取,勇往直前的理想信念,遵義正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遵義能夠作為貴州省的領頭羊,成為“西部內陸新高地”。更希望同樣作為紅色文化基地的會寧通過借鑒、學習其他地區的發展理念,走出一條適合本土的道路,從而實現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目標。(中國地質大學師孟峣/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