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長征路、青春跟黨走”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集體採訪活動
婁山關有位生了根的“老紅軍”

人民網遵義8月24日電“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毛主席的這句膾炙人口的話語傳遍大江南北,鼓舞了多少兒女奮斗的勇氣。而在婁山關,一位78歲的老人堅持吟詠這首詞已經整整23年。
肖開基,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農民,“家住在婁山關下的板橋鎮,從遺址這裡還是一片荒坡坡的時候,就是兩個茅草屋,我就住到這裡來了。”穿著一雙解放鞋、手拿一根“金箍棒”,這位看上去平凡無奇的老人卻見証了紅軍在婁山關留下的點點滴滴。
圖:記者魏晗博採訪肖老 攝影:高昇
“元月9日,耿飚團長的四團從板橋出發,一部分部隊從正面強攻,另一部繞道關東小路…”老人操著一口地地道道的黔北土話為游客義務講解婁山關的歷史,盡管讓我們聽的懵懵懂懂,但表現出的對史實的熟悉卻讓大家傾佩不已。1938年出生的肖老沒有經歷過長征,也沒有受到很好的教育。問到老人怎麼了解得這麼清楚,肖老回答得很有自信,“小時候聽給紅軍帶路的哥哥肖開模很老一點的鄉親談,后來又接觸到很多故地重游的老紅軍和緬懷父輩的紅二代,每一次,我都認認真真的記下來。共產黨給了我們農民好日子,這些東西怎麼能忘呀。”說到語言,可能老人不是一個合格的普通話講解員,但談起肖老,年輕的講解員梁昌瓊一開始就豎起了大拇指。“‘老紅軍’雖然沒參加過長征,但一直住在山上,對紅軍在婁山關的戰斗了解得非常深入,可以說把大半輩子都獻給了婁山關。”
婁山山脈高聳矗立,兩側群峰險峻,壑底山路陡峭,紅軍長征路上的第一個大勝利就發生在這樣一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處。走在攀登小尖山的路上,肖老一鼓作氣,鏗鏘有力的聲音,靈敏准確的思路讓大家很難把他和幾近耄耋這個概念聯系在一起。每一塊石碑,每一處風景,老人總是熱情洋溢,滿是溝壑的臉上笑容不斷,仿佛是種享受。
一路上,每一個聽到肖老故事的人都不禁疑惑——是什麼讓老人堅持了20余載。面對這個問題,老人一下子變得嚴肅起來。停下前進的腳步,肖老毫不猶豫的回答:“為了把這種革命精神一代一代的傳下去。”老人家仿佛打開了話匣子,從紅軍艱苦的行軍環境到無比嚴明的軍規軍紀,老人有說不完的話,說到今天怕苦怕累的不良風氣,老人重重的敲了一下手中的棍子。“現在的娃娃,好日子過慣了,哪裡曉得什麼是艱苦,要讓他們記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我們腳下這些犧牲的紅軍用鮮血換來的”。老人說到這裡,停滯了十來秒又接著說道,“不能讓革命傳統變了顏色呀。”老人的眼睛變得濕潤了,“有多少人還記得死去的將士還埋在哪裡,隻要我還能生活,還走得動,我就要一直講下去,我在這裡生了根了。”
走下山,老人按照慣例提出給我們唱一遍《憶秦娥婁山關》。老人站在路邊,“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北京體育大學高昇)
老人朗誦《憶秦娥 婁山關》攝影:高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