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長征路、青春跟黨走”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集體採訪活動
“紅軍之友社”:融入時代的紅色光芒

1935年1月的遵義城內,一排排紅色標語挂滿牆頭,一首首紅歌在空中飛揚,一場場演講響徹街頭……而這一切,都是為了迎接紅軍的到來。
如果說遵義是散發著紅色光芒的聖地,那麼遵義師院就是這光芒大地上一個顯耀的存在。
81年前的1月,筋疲力盡的紅軍抵達貴州遵義的第一天就受到了來自遵義民眾前所未有的熱烈歡迎,其中主力便是來自遵義三中的“紅軍之友社”的同學們。而給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友社”名稱的由來:“紅軍之友社”原名為“反日反帝同盟”,為了迎接紅軍的到來,特意更名為“紅軍之友協會”,后收到紅軍政治部的指示,最終更名為“紅軍之友社”。紅軍之友社在遵義民眾中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為紅軍隊伍深入人民群眾做出了重要貢獻。后期,紅軍之友社更是成為紅軍的人才儲備所,遵義三中的很多同學都加入了紅軍的隊伍。
歷史的傳承不能僅以銘記為終點,更應該以史為鑒,因此紅色教育便成為必不可少的存在。而遵義師院作為教育的重要基地,其對紅色教育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也因此,遵義師院在紅色教育上有了一系列作為。
首先,師院有獨具特色的紅色教育平台,並在新生入學之時,進行專題《紅色征途》系列講座,以培養學生們的紅色文化意識。其次,師院設立了“五個好”工程、成才工程和人才引進機制,並在導師制中添加了專門的人生導師部分,用以對學生進行更加有廣度、有深度的培養。當然,師院的紅色教育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學生中普遍形成了吃苦耐勞、回報社會的觀念,極大地促進了一些欠發達地區的教育發展﹔師院涌現出一批積極參與支教幫扶活動的學生﹔還有為了支援銅仁教育事業,把一生留在這裡的山東女孩王媛媛﹔學校的紅色剪紙也被推薦到北京衛視參與《第二季文化意象》的直播。
我一直在想,隨著戰火紛亂連同那個血色的年代漸行漸遠,我們這個時代究竟需要怎樣的紅色教育?看到師院,我有了答案。
真正的信仰,是融入時代的光芒。
那個時代的苦難已經過去,留給我們的是不朽的精神和記憶。而隻有將這種吃苦耐勞、百折不撓的精神,融入到我們現實的生活中,才能賦予它新的活力,才會使這種精神永生化,並在一代代心中抱有信仰的后繼者們的傳承中不斷地增值。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摸摸“紅軍菩薩”的腳,各種病痛都去了。與其說是迷信,我們不如說這是一種精神寄托,隻有百姓對紅軍真正的產生信任和敬仰,才會把紅軍的點滴都融入到自己的生命裡。
我曾憂慮,當一代又一代紅色精神的奉行者們年華老去,這些記憶最終是否也會被慢慢磨平在時光裡。今天走到這裡,我終於懂得,這裡的紅色精神,不會消失,甚至不會減弱,它們隻會在時光的長河中,發出愈來愈亮的光芒,照亮遵義,照亮華夏的每一寸土地。
就像當年紅色之友社的同學們,就算歷盡千難萬險,依然將滾燙的熱血獻給了那段與紅軍並肩而行的最好的生命裡。(北京交通大學 張瑞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