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重走長征路、青春跟黨走”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集體採訪活動

紅色文化能給傳統教育帶來什麼?

2016年08月24日15:17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談及"紅色教育",在大多數人給出的關鍵詞中,"紅歌比賽"、"紅色主題演講"、"紅色電影"和"紅色旅游"出現的頻率頻率很高。21世紀的我們沒有親歷過老輩們的錚錚歲月,沒有感受過戰爭中的生離死別,似乎"紅色"二字已成為某種品牌,而"紅色教育"也成了流水線上不走心的"小廣告"。於是有人會問,那麼"紅色文化"之於傳統教育的真正意義何在?而我們還有沒有必要再進行這類"紅色教育"呢?

在紅色聖地遵義市當地的師范學院裡,記者揭開了真正紅色文化背景下教育成功的奧秘。

遵義師范學院新校區圖書館  攝像 :首都經貿大學 時玥

遵義師范學院坐落在貴州省遵義市一隅,鳳凰山麓,湘江河畔。百年的建校歷史成就了學校豐厚的人文積澱,而其中影響學校至今的,便是紅軍長征過黔北時留下的深深的紅色革命烙印。"紅色文化是我們學校發展的力量源泉。"該校黨委書記王大忠堅定地話語中流露出一份自豪,這正是因為他們擁有著無數高校所沒有的人文資源——紅色文化所能給足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因為很多同學出生在這片紅色沃土上,從小便見証了國家對長征革命基地的保護,老一輩對歷史事件的回憶,甚至自己就是革命戰士的后代。他們對那段歷史是再熟悉不過的了,而正是這種真真正正透徹的認識,讓他們的內心慢慢地生發出向優秀人物靠攏的意識,也漸漸相信意志力和信念能夠創造奇跡。於是,他們很多成為了優秀的人。"遵義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院院長李懋君的一番話向大家揭開了神秘的謎底:文化的教育力量,在於歷史與現代的對話,在於精神與心靈的對話,這種教育力量是強大的。

記者了解到,遵義師范學院一直奔著"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育人准則。同時強調"堅持傳承紅色文化"。而這樣的育人標准,似乎也正是繼承了長征精神裡忠貞無比、無私奉獻、舍小為大的精髓。遵義本地保留至今的紅色文化影響的不僅僅是學生個體,甚至還對引領學校發展有著重大意義。而打好教育這一勝仗,正需要學生個體和學校組織的共同努力。"紅色"之於教育的影響可見一斑。

遵義師范學院學生處處長徐娟女士接受了記者採訪。而她接下來所講述的故事,也正驗証了紅色文化下傳統教育更加容易成功的事實。

山東女孩王媛媛曾畢業於遵義師范學院,她目睹了貴州山區人民的朴素和奮斗,被悠久的革命精神感化。在學校"留得住"的培養理念熏陶下,她畢業后毅然決然地就在貴州銅仁地區工作,為偏遠地區的發展做出來貢獻。 央視節目中"尋找最美鄉村教師"節目裡,曾有在赤水邊緣山中助教的兩位女孩被報道,而她們正是畢業於遵義師范學院。"下得去"的教育思想鼓舞著兩個勇敢的女孩,讓她們共同參與創辦了"山資一扶"的項目。她們不怕吃苦,勇於奉獻自我的精神更是傳承紅色文化的完美體現。除此之外,還有 " 最美貴州交警"奔跑為待產孕婦開道的故事,同樣不讓人意外的是,這位"用得上"的交警同志也畢業於這個傳承紅色文化的師范學院……

種種類似的故事即是一個個鮮活地例子,喚醒了大家內心對"紅色文化"的疲倦認知,也刺激了大家對於"教育"的重新思考。難道我們對"紅色文化"的發揚,還要停留在口頭或者書面文字表面?難道我們對"紅色教育"的開展,還要止步於歌曲或者電影跟前?

真正的紅色教育,是一定要讓紅色文化的精髓深入傳統教育的"腹部"。這是一項尚未完成的革命,我們還有漫漫征途要走。而革命的前途,卻已經能夠看到光明:遵義師范學院正是一個原汁原味紅色文化背景下的成功教育案例,是不是能夠成為說服我們弘揚真正的紅色文化,傳承真實的民族精神的先驅?(華北電力大學徐逍君 )

 

(責編:陳琳(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