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長征路、青春跟黨走”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集體採訪活動
記者手記:從長征路上的醫事想開去

“身中槍傷的紅軍葛尚銀得到了遵義縣楓香花苗天農民陳紹奎的收留,得以在他家休整養傷。雖然條件簡陋,但陳紹奎盡自己所能精心照顧葛尚銀,每日用嘴一口一口將傷口裡的膿液吸出,並用鹽水清洗,最后敷上草藥。然而奇怪的是,整整一年葛尚銀的傷勢都不見好轉。直到有一天,陳紹奎例行吸膿時,舌頭觸到一個硬邦邦的物體,才知道原來傷口內一直藏有一個彈頭,影響了傷口的愈合。於是陳紹奎用鐵絲做成夾子把彈頭夾出,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和護理之后,葛尚銀的傷口終於愈合了......”
台上遵義師范學院的王剛老師繪聲繪色地說著這段長征往事,“一個一年都無法愈合的傷口”顯然提起了同學們的興趣,大家聚精會神地聽著。
我的思緒慢慢飛離了會場,回到曾經的外科課堂上。
正常來說,外科醫生在處理槍傷患者之前,要對其進行多方面的檢查,包括血常規、X線等﹔在明確傷口及周圍組織的情況之后,應在傷后6-8小時內進行徹底清創,防止感染發生,最后根據創面性質選取消毒劑進行消毒,貼上無菌輔料。若不及時清創,異物反復刺激傷口,還可能引起組織異常增生,影響傷口正常愈合。
回到我們的長征故事。
從臨床醫學上看,顯然陳紹奎對傷口的處理有欠缺,但從醫學生的角度來體味這個故事,卻咀嚼出一絲感動的回甘。
長征途中缺醫少藥,傷員包扎傷口的紗布都要循環使用﹔因為缺乏麻醉藥,戰士上手術台隻能咬牙忍痛,軍隊尚且如此,尋常百姓家更是不必提。雖然條件艱苦,但老百姓都盡己所能給予紅軍傷員最細致的照顧,最精心的護理。沒有消炎藥,他們就按照祖祖輩輩的習慣上山採藥﹔沒有引流裝置,他們就用自己嘴將膿液吸出。子彈頭在傷口內整整一年未取出,而沒有並發感染、敗血症,反而在取出彈頭后順利愈合,這足以說明張紹奎對葛尚銀的護理之精心。
提到長征,我們首先會想到紅軍不怕苦、不怕累、堅毅卓絕的優秀品質。從小到大,語文課本上、爺爺講的“我當兵的時候”、電視裡上演的戰火紛飛,無不在渲染紅軍二萬五千裡中的重重困難,萬般艱辛,於是我們被感動,被教育,我們隨之樹立遠大志向。但偶爾將鏡頭拉回來,從大場景拍攝調成微焦特寫——軍民互動的小故事小細節,往往更能在細微處綻放別樣光彩。如果說長征精神像一輪紅日高挂天際,那長征途中的感人故事就像清晨露珠,體積雖小,但折射出的美與日光相較毫不遜色。(北京中醫藥大學 張寧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