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長征路、青春跟黨走”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集體採訪活動
一位“老酒鬼”的長征傳承

“貴州茅台從原料到成品,需要經過9次蒸,7次烤,最少五年時間才能成酒。”王剛將茅台酒的文化向上海交通大學的學生記者王婷娓娓道來:“紅軍在三渡赤水時,還貼出布告要求保護茅台酒,保護民族品牌”。
盡管他愛酒、懂酒、研究酒,但他卻不在煙酒行業任職。對茅台酒文化頗有研究的王剛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基地主任,主要工作是研究長征史料及紅色文化。出生在遵義的他從小就耳濡目染家鄉點點滴滴的故事,感受著這座城市傳承下的紅色精神。“紅軍菩薩”孔憲權的故事最令他印象深刻,參與過一到五次反圍剿的戰士孔憲權,負傷流落到遵義。雖然身負重傷,但孔憲權還是憑借堅韌意志頑強地存活下來,被當地百姓稱為“活菩薩”。2011年,王剛有幸主持了孔憲權誕辰100周年紀念會議,與長征的親歷者在精神層面進行了深入交流。
現當代文學專業出身的王剛在就業時選擇了地方史志作為自己的工作研究方向。擔任遵義師范學院副校長期間,他一邊研究地方史志,一邊給學生們上課。作為教育部“紅色經典藝術教育示范基地”,遵義師范學院的學生自入學開始就要學習革命精神,開設的選修課程大都圍繞革命主題。王剛教授開的選修課是黔北歷史文化。他希望把歷史文化通過一個個故事講給學生,讓學生通過一個個歷史片段了解真實的歷史。如何把復雜的歷史借助一個個有啟發性的歷史故事展現需要深厚的底蘊和積澱,而底蘊來自於對地方文化和紅色文化的扎實研究。研究與教學相結合,促進了王剛對長征精神的傳承。
關於長征精神的傳承,王剛有他自己的看法。在他看來,學校尤其是大學要承擔起長征精神和中國精神的教育任務。雖然會因地域人群的不同而採用不同方式,但一定要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貫穿教育始終”。這種傳承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要從思想和行為規范等多方面”,通過形式多樣且內容豐富的活動,讓這種精神得到延續。但長征精神的傳承不是一個活動能解決的事情,也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事情,而是全民的事情,“應該達成全社會的共識”。
談到今年長征勝利80周年慶典,王剛認為有極大的現實意義。這個時代需要理想信念的支撐,需要正面引導。盡管會存在不同的聲音,但主要思潮應該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適當引導是必要的”。
目前,由王剛主編的《長征精神讀本》即將出版發行,他希望借此能將長征故事和長征精神傳遞給更多的人,以自己的方式讓長征精神得以傳承。(中國農業大學 梁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