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長征路、青春跟黨走”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集體採訪活動
期待著,一路黔行

貴州,是什麼樣子的?
是苗族姑娘在加榜梯田上盛放的歌聲?
是美味酸湯對味蕾的一次挑戰?
是國酒茅台繞梁三日的醇香?
我從來沒有去過貴州,在我的印象裡,貴州就是一個腦海中的地理概念。是的,“雲貴高原,中國四大高原之一”,中學地理書上這麼介紹。
不對,應該還有什麼,這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世界,最適合安放故事。
是了,遵義會議發生在這裡,四渡赤水發生在這裡,那句“烏蒙磅礡走泥丸”、那句 “雄關漫道真如鐵,如今邁步從頭越” 都出自這裡。
這裡的大山,蘊含著一簇火苗,幾點星火﹔這裡的土地,浸透了烈士的鮮血,洒遍了犧牲的血雨。80年前,這裡是長征路上的重要據點,80年后,我們追隨著革命先烈的腳步,重新踏上這片土地,聆聽歷史的濤聲。
查閱資料的時候,遵義會議的力挽狂瀾令我肅然,紅軍四渡赤水的壯舉讓我敬嘆。在我黨的領導下,紅軍一次次突破敵人的封鎖,攻克自然的天塹,排除萬難,用雙腳、用鮮血在中國的歷史版圖上,寫下了一筆最壯闊的長征篇章!
然而,我的視線,最終還是停留在浙江大學的西遷一事上。浙大西遷,又稱文軍長征。雖然有著“長征”的名字,但這是發生在抗日年間的故事。1939年,廣西南寧淪陷,當時西遷至南寧的浙江大學為避日軍侵華戰火,在國立浙江大學校長、教育家竺可楨的帶領下,重新踏上了西遷之路。1940年,浙江大學遷至湄潭,在縣城、永興兩地重新辦學。浙江大學在湄潭辦學長達七年之久,湄潭人民為了支持浙大教育事業的發展,讓出自己的村社和房屋作為教室,有力地支持了浙大教育事業的發展。
戰火紛飛的年歲,盡管物資匱乏,辦學條件簡陋,但教授們依舊小心翼翼地維護著中國高等教育的火種。蘇步青、王淦昌、談家楨、貝時璋、盧鶴紱、陳建功,這些如今大名鼎鼎的人物,在幾十年前,也像我們一樣,在浙大圖書館翻閱一本老舊的書,在教室認真謄抄黑板上復雜的公式,在教學樓追上老師匆忙的步伐,略帶赧然地拿出一張寫滿了問題的紙條……大學的生活總是美好的,戰爭歲月的大學生活更是分外動人。
如果可以,我想來湄潭看看,與當年的浙大學子呼吸同樣的空氣,走他們曾經無數遍走過的路,像他們一樣,在最好的年華用知識豐富自己。
期待著,期待著,腦海中的貴州逐漸豐滿起來——這裡有壯麗的河山,這裡有淳朴的民風,這裡有激情燃燒的革命故事,這裡的土地,是紅色的。
期待著,我的一路前行。
(北京中醫藥大學 張寧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