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長征路、青春跟黨走”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集體採訪活動
憶文軍長征 感吾等使命

以“重走長征路 青春跟黨走”為主題的2016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和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集體採訪活動將於本月21日在北京舉行出征儀式,筆者有幸作為記者團的一員參與到此次活動中來,並提前為採訪活動搜集材料。在資料整理過程中,浙大西遷作為紅軍長征中的一支獨特隊伍,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提起浙大,相信很多人首先會想到它偌大的佔地面積和高超的學術水平,然而它的西遷歷史卻鮮有人知。浙大西遷,是指從1937年9月在竺可楨校長的帶領下,浙大學子由杭州出發,歷經兩年半,途經浙、湘、桂、黔等六省,於1940年初遷至貴州遵義、湄潭的西遷歷史。由於其終點恰好紅與軍長征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相同,又在1986年被時任全國人大委員長彭真同志考察浙江大學時贊為“文軍長征”。
長征二字,長期以來在我心裡代表著軍人的氣節。兩萬五千裡的行軍之路,在兒時的語文課本中幻化成一個個感人至深的小故事:軍民魚水一家親的團結、戰友間相互挂念的溫暖還有與惡劣的自然環境的對抗﹔而在熒屏中一幕幕的情節裡,更多地則是兩軍對壘的艱險與慘烈:無論是巧渡金沙江的智慧、飛奪瀘定橋的決斷還是翻雪山過草地的毅力,都是以無數將士的生命為代價,才最終換回了長征的勝利。因此在我心裡,很難將長征與歷來以“文弱”修飾的學者們畫上等號。
而文軍長征顯然是打破了我對文人墨客的固有印象。
浙大西遷遵義湄潭辦學,在竺可楨校長的帶領下,秉承“求是”精神,在生活極其艱苦的歲月裡,匯聚和保護了一大批如蘇步青、王淦昌、貝時璋、盧鶴紱等一代知識分子精英。他們胸懷報國之志,陋室棲身,儉餐淡食果腹,卻創造了累累的科研成果,並培養了一大批如李政道、程開甲、葉篤正等新一批蜚聲中外的科學巨子,為新中國成立后科學事業發展儲備了重要的人力資源。浙大由此聲名鵲起,並開始享有“東方劍橋”的美譽。據不完全統計,在當年浙大任教和求學的師生中,后來有50人當選兩院院士。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李政道先生曾說,一年的“求是”校風熏陶,是他幾十年細推物理之樂的開始,給了他攀登世界高峰的中華文化底蘊。
浙大西遷的歷史應該給當代大學生以動力。當今中國雖沒有了曾經“內憂”的困擾,但“外患”的局面依然不容小覷。當今世界經濟與科技的競爭日趨激烈,而我們大學生作為新中國的棟梁之才,在享受著安定的校園環境與豐富的校園資源的同時,更應該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質與學術素養,不斷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為國家和民族的榮譽時刻准備著。
胡適先生在《贈與今年的大學生畢業生》一文中提到:“學生的生活是享有特殊優待的生活,不妨幼稚一點,不妨吵吵鬧鬧,社會都能縱容他們,不肯嚴格的要求他們負行為的責任。現在他們要撐起自己的肩膀來挑起他們自己的擔子了。”其實,不只是面臨畢業的學子,每一位大學生都應即刻開始,讓自己的肩膀變得強壯,擁有支撐自己的夢想、支撐國家興旺發展的力量。(時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