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重走長征路、青春跟黨走”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集體採訪活動

長征途中的軍民魚水情

2016年08月21日16:11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在紅軍長征途中,各地民眾對紅軍將士們的關懷和幫助是抗日戰爭勝利的基礎。這期間,無數或感人、或酣暢的故事在革命烈士和群眾之中流傳,在被戰爭肆虐的中國大地上歌頌著軍民結的力量。

雪中送炭,搶渡烏江

在紅軍轉戰余慶期間,各地革命政權組織、革命武裝組織和革命群團組織,帶領和發動群眾從各方面支援紅軍,配合紅軍作戰。1935年1月,在紅軍搶渡烏江的戰斗中,當紅軍偵察連沿江尋找渡船,無舟無筏,渡江不成,部隊屯集江邊,隨時有遭受敵機轟炸的危險,軍情火急時,“烏江岩門武工隊”隊長安清和,召集家住烏江邊的船工、水手、工匠及群眾,上山筏木砍竹,獻出自己家中的門板、籮筐、鐵絲、繩索等物資,幫助紅軍搭浮橋。安清和還帶著7名紅軍戰士,一起冒著刺骨的嚴寒扑進滔滔烏江,泅渡到北岸,硬是從敵人駐守的北岸,將沉沒江底的木船拖起劃過來,往返載送紅軍。老船工趙子雲,在紅軍幾次強行撐筏橫渡烏江不成的情況下,親自為紅軍撐筏,憑著他幾十年擺渡的經驗,從而一舉渡江成功。從1935年1月1日,紅軍分別在袁家渡、梁家渡、回龍渡等各渡河口實施佯攻開始,到1月3日,紅一軍團一師一團、紅二師及紅三軍團全線突破烏江防線,迅速到達了敖溪、龍家、鬆煙一帶,打開了進軍遵義的通道。

三渡赤水,茅台相迎

仁懷縣是馳名中外的國酒茅台酒的故鄉,有“中國酒都”之稱,在這裡上演了紅軍長征“四渡赤水”的戰斗。1935年1月,紅軍採取高度靈活的運動戰術,向赤水河挺進。3月16日,各路紅軍先頭部隊到達茅台后,佔領兩岸陣地,掩護各部紅軍主力,陸續從茅台中渡、下渡、銀灘浮橋三渡赤水河。同時,紅軍在茅台開倉分鹽,張貼布告保護茅台酒生產作坊,當地群眾捧出茅台酒歡迎紅軍,紅軍將士開懷暢飲,並用茅台酒擦洗傷口,止痛消炎解乏,暫時解決了當時缺醫少藥的一大困難。

湄潭辦學,患難與共

抗日戰爭期間,為避日軍侵華戰火,當時的國立浙江大學校長、教育家竺可楨率領浙江大學全體師生踏上了漫漫西遷辦學之路。1940年,浙江大學遷至湄潭,素有尊師重教文化觀念的湄潭人以博大的胸懷接納了浙江大學的師生們。湄潭縣政府將辦公用的湄潭文廟讓給浙江大學做教導部,在縣城、永興兩地,湄潭人民把浙江大學相中的房屋都讓出來,以供浙大師生教學和生活之用。湄潭人民的大力支持和關心,使西遷至湄潭的浙江大學有了一個安靜教學和科研的環境。浙江大學在遵義、湄潭辦學的七年,被稱為浙大歷史上最光輝的七年,是浙大辦學史上最重要的發展時期。浙大師生與湄潭人民同飲一江水,同吃一鍋食,患難與共、相濡以沫,共同度過了艱苦而又令人難忘的戰亂歲月。

軍愛民,民擁軍。陳雲在1935年將“正確對待群眾和得到群眾的支持”列為長征取得勝利的三大原因之一。他說:“正是由於我們密切聯系群眾,所以我們才得到了他們的支持,並得以為紅軍招募到志願兵。我們隨處可以找到幫助我們搬運輜重的腳夫,到處可以把紅軍戰士安置在老百姓的家中。當我們需要糧食時,老百姓會賣給我們……”

人民群眾在物資、人力、兵力、財力上給紅軍的大力支持,為長征取得勝利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共產黨一直以來主張,人民群眾是決定抗戰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強大的力量源泉來源於廣大人民群眾,在長征勝利80周年的今天,我們更應銘記軍民魚水情,凝聚人民群眾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王婷)

(責編:洪芳芳(實習生)、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