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長征路、青春跟黨走”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集體採訪活動
黃金精神

長征,一場跨越了兩萬五千裡義無反顧的勇氣的贊歌。
眾所周知,長征是1934年第五次反圍剿軍事失敗,紅軍所做出的被迫轉移。它的目標是和紅二、六軍團會合,因此,最初是沒有“長征”計劃的,自然也沒有“長征”這個詞語。然而,即便這是一場毫無准備的戰略撤退,也不能就此掩蓋它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偉大功績。
跨越了14個省份,打退了兩萬多次的敵人,歷時了2年的時間,在重重磨難中,九死一生的紅軍戰士們 終於會師於陝甘地區,實現了主力軍的轉移,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1935年12月,紅軍到達陝北后,毛主席首先使用“長征”一詞,他說:“長征是宣傳隊,是宣言書,是播種機,是以我們的勝利和敵人的失敗而結束”。從那時起,長征擁有了更真實的形態,步入了史冊。長征的最初目的只是一場軍事行動,以延安建設成為中國紅色之都為結束。而長征精神著實成為了紅軍堅韌不拔意志的最好作証。它就像橋梁一般,將舊時代的民國和新時代的中國聯系起來,如果沒有長征,就沒有新中國。
從根據地走來的紅軍幾乎沒有逃兵。他們在最惡劣的環境下生存打仗,也沒有一絲一毫的退縮過,支撐著他們的是隻有信念。戰士們沒有像模像樣的裝備,他們只是身著軍裝,懷揣著對革命勝利的夢想,和自然、和敵人殊死一搏。
老紅軍的回憶中,他們一粒一粒的咬著青稞麥,吃著草根樹皮,飢餓、疾病、傷痛…一個個戰士在草地裡默默死去,鋪成了壯烈的行軍路線。
多麼強烈的民族精神才能支撐起這堅強無比的生命力,這種為了理想而舍生取義,視死如歸,我認為就是長征所帶來的黃金精神。這種精神繼承到了每個紅軍的心裡,形成了燎原之火,因此才會有之后的每一步成功。
幾十年后的今天,我們依然可以從書籍資料以及老人口述中去了解這段空前絕后的偉大征程,感受與傳承這份長征精神,使之得以生生不息。
(張琬瑩 北京工業大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