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長征路、青春跟黨走”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集體採訪活動
長征——忠誠為基,勇敢為石

1934年10月10日,瑞金城外,塵土飛揚。
1934年10月16日,於都河畔,人影波光。
至此,萬裡長征,正式拉開序幕。
那一日,八萬餘人無人知道,此次一別,或是經年,或是此生。
那一日,長河落日,殘陽如血。
所謂長征,定義為“戰略轉移”,通俗來講,便是敗仗下的逃亡。想必直到最后一刻的會師之前,都沒有人知道,這場悲壯的征途,能走到何時。然而,我們勝利了。
是的,我們勝利了!
今天的我們,回望當年的歲月,不禁冥想,在戰備、武器都不如敵人的情況下,究竟為什麼,我們成功了?依我愚見,其根本原因,在於信仰。
人們總說,精神的力量比物質的力量更加重要。正是因為有著堅定的信仰、意志,我們的紅軍戰士才能在100次跌倒之后,第101次依然爬起。
而信仰,必要以忠誠為基,勇敢為石。
湘江之戰——紅軍長征路上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戰。
蔣介石憑借湘江天險設下第四道封鎖線,超過30萬人的國民黨軍,在桂北越城嶺和都龐嶺之間的湘江兩岸布下絕殺之陣,等待著一個多月中連續突破三道封鎖線的中央紅軍。
1934年11月27日,紅軍先頭部隊突破湘江界首防線,拉開了湘江血戰的序幕。至12月1日,中央紅軍苦戰5晝夜,終於渡過湘江,粉碎了蔣介石圍殲中央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然而,掩護主力的紅5軍團34師、紅3軍團18團被敵人阻斷,官兵大部分陣亡……是役后,中央紅軍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至3萬余人。
正是因為有著對黨的絕對忠誠與勇敢,紅軍戰士們才能在這條鮮血鋪就的道路上繼續向前。
1935年5月25日至29日,中央紅軍兩次上演長征路上最為精彩的經典之戰:強渡大渡河和飛奪瀘定橋。
5月24日夜,紅軍先頭部隊1團突然出現在大渡河安順場渡口,並奪取1條木船。翌日9時,營長孫繼先率領17勇士奇跡般強渡成功。然而,水急船少,紅軍無法迅速渡過。
安順場北320裡外的瀘定橋成了唯一通道。紅2師4團於5月29日6時趕到瀘定橋。
此刻,瀘定橋上隻剩下13根鐵索。16時整,由連長廖大珠等22人組成的突擊隊,踩著搖晃的索鏈向對岸沖去,一個隊員倒下了,后面的仍奮勇向前……至19時,紅4團擊潰川軍,一舉佔領瀘定城。
當時四川軍閥的地方官員曾經斷言,沒有人能攀著鐵索過河。然而我們的鋼鐵紅軍做到了。他們用忠誠與勇敢殺出了一條血路。
自然,長征不是一個人的孤軍奮戰,它離不開的是我們所有將士的齊心協力。狹路相逢勇者勝,當每一次的危急之時,大家都擰成一股繩,帶著堅定的信仰,前仆后繼,以忠誠為基,勇敢為石,最終鋪就了一條通往勝利的天路。(北京交通大學 張瑞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