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本網原創

“重走長征路、青春跟黨走”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集體採訪活動

文軍長征遐思長

2016年08月19日18:09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1937年,江浙各地相繼淪陷,國難當頭,時任浙江大學校長的竺可楨先生審時度勢,率領師生舉校西遷。漫漫長路,披星戴月,在敵機的轟鳴嘶吼下,浙大師生途經浙、贛、湘、粵、桂、黔等六省,歷時兩年多,共計2600多公裡,最終定址遵義和湄潭,並堅持辦學七年之久。由於這一路線與紅軍長征上段路線基本吻合,故被前全國人大委員長的彭真同志贊為“文軍長征”。

人們都說,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棟梁。那文軍長征便是為祖國保存火種,事實上,這支隊伍並不只是西遷避難,他們更是長征路上的播種機,一路上不斷播撒智慧的種子。在暫住泰和期間,這支隊伍發揮自己的強項,修堤、墾荒、辦校,為當地百姓造福。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一切為了人民,而不是自顧自地堆砌象牙塔。

浙大自求是書院以來,秉持“求是”精神,1936年秋,竺可楨在就任校長后第一批新生入學典禮上,向學子發問:“諸位在校,有兩個問題應該自己問問,第一,到浙大來干什麼?第二,將來畢業后要做什麼樣的人?”這兩個問題放之四海而皆准。我們在大學進修,並不該渴望成為蓋茨或者是奧巴馬,然而現實情況恰恰是這樣,同學間討論的不再是探求科學的真諦,而是哪個專業將來賺錢多,這必然偏離了教育的目的,當然也和當今社會的價值觀有很大關系。我認為,應該推崇或者說贊賞古代的士大夫精神。他寬宏大量,不失氣節,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為五斗米折腰。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一生去追尋、求索的。

當然這一點同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相去甚遠,他認為,人一定是首先滿足生理、安全、情感等基礎需求后才有能力追求自我實現。這很符合當代人的心理,但社會現狀更是孕育這種心理的溫室。中國的產業升級、中國的商業發展、中國的體制改革和社會進步,使得行業和公司能夠通過足夠的薪水、福利和職業發展空間來吸引頂尖大學精英畢業生。

遙想浙大西遷時,五十余位院士從遵義、湄潭這樣的小地方走出來。國難當頭,他們以天下為己任,雖在陋巷,仍然不忘初心。想想不覺自慚形穢,如今各方面條件都優於當時,卻鮮有國際上研究領域的翹楚。

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人,如今必然不能按照士大夫的標准來培養人,但我們可以因材施教。絕對不能讓未來的蓋茨和奧巴馬迷失在枯燥的實驗室中。我們可以努力創造一個適合不同人的成長空間和發展機遇,我們可以引導他們,使其不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更不是盲目從眾。這便是教育的目的,努力幫助、引導學生實現其價值,造福人類。

文軍長征,更像是對大學教育的深刻思考,竺可楨先生拼命想守護的,正是這顆含苞待放的花蕾,如今她應該開得更加燦爛,不論是麥穗還是曼陀羅,一樣可以開得盡興。(中國地質大學 師孟峣)

(責編:王藝錠、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