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長征路、青春跟黨走”首都大學生記者團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集體採訪活動
絕命后衛師:34師5000余忠魂埋骨江東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戰爭無疑是殘忍的篇章,然而不能否認的是,戰爭的年代也是英雄輩出的年代。
1934年12月1日是湘江戰役中戰斗最為激烈的一天。1日凌晨,中共中央在兩個小時內連續發出兩份急電,命令確保西進之路在我手中,全力阻擊進攻之敵。電報強調指出:我們“不為勝利者,即為戰敗者”。可見此戰實為我中央紅軍生死攸關的一戰,勝,則紅軍血脈得以保留﹔敗,則紅軍8萬將士埋骨湘江。敵人的航空隊炸斷了紅軍戰士連夜搭建的浮橋,敵人的炮火不斷轟擊著紅軍的阻擊陣地,敵人的子彈密密麻麻地掠過紅軍戰士的身軀,激烈的戰斗持續至17時,中央機關和紅軍主力大部渡過湘江,紅軍官兵的鮮血染紅了這滔滔江水。此役之后,中央紅軍由出發時的8.6萬余人銳減至3萬余人,湘江突圍戰也被稱為長征中最為慘烈的戰役,5萬紅軍官兵的犧牲為中國革命保留下了勝利的星火。
就在這場殊死的搏斗中,有一支英雄的隊伍永遠地留在了湘江東岸,它就是在湘江戰役中為紅軍主力突圍斷后的紅34師。這支由閩西游擊隊改編組建而成的5000多人的隊伍,在師長陳樹湘、政治委員程翠林的帶領下,作戰勇猛,作風頑強。在湘江戰役初,紅34師奉命接替紅6師18團的阻擊任務,然而,本應在數小時內到達陣地的34師,卻因為一份假地圖進入了茂密的原始森林迷失了方向。經過艱苦跋涉,最終達到18團陣地的34師發現,敵人已經徹底佔領的18團的阻擊陣地,此時已是1日下午14時。就在這時34師收到中央發來的要求其渡江的電報,可是,渡江之路已經被敵軍切斷,師長陳樹湘果斷下令34師突破重圍留在湘南進行游擊戰爭,如果突圍不成,便為蘇維埃共和國流盡最后一滴血。
夜幕降臨,34師突圍的希望也被黑暗所湮滅。湘軍、中央軍和漫山遍野的地方民團不斷吞噬著34師的戰斗力。12月11日,師長陳樹湘在搶渡牯子江時遭當地民團伏擊,腹部負重傷,不幸被敵保安團抓獲,在敵人押解陳樹湘去長沙領賞的途中,昏迷中的陳樹湘掙扎著醒來,為了不當敵人的俘虜,陳樹湘師長猛地撕開腹部的繃帶,用手將腹部的腸子扯斷,英勇就義,年僅29歲。
湘江一役,34師官兵幾乎全軍覆沒。
師長陳樹湘為國捐軀是英雄,34師5000余忠魂埋骨江東是英雄,5萬余名紅軍將士血洒湘江更是英雄。毫無疑問,這些閃爍著大無畏革命精神的英雄們,將永遠被他所保衛的人民所記憶,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然而我們必須反思,必須反思這5萬英魂為何而逝?若是歷史的車輪又踏上同樣的軌道,革命先烈的熱血又怎樣為作為后輩的我們敲響警鐘?我們無法親身體驗戰爭的殘酷,它帶走了無數平民百姓的生命,毀滅了城市和鄉村,折斷了古老文明的進程,我們在歌頌英雄,因為他們身上折射出人類崇高的情懷。或許英雄出於戰爭,我們歌頌無畏的英雄,但我們更應銘記戰爭的傷痛。(中國政法大學 高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