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從高考落榜生到哈佛高材生:有夢就沒有落榜 

2016年08月03日08:23 | 來源:長沙晚報
小字號

在多數人看來,能敲開哈佛之門的學生,要麼是智商超群,要麼是學霸,至少是爸媽口中“別人家的孩子”。但是,哈佛大學碩士、長沙伢子楊朦卻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逆襲故事。近日,記者通過電郵與正在美國的楊朦取得了聯系。

A頑劣童年:“差生家長又被留下談話了”

楊朦出生在長沙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爺爺退休前在高校任教,父母也是高校的老師。由於父母忙事業,楊朦被長期寄養在爺爺家裡。缺少父母的監管與督促,讓小朦養成了貪玩好動的個性,經常在各種大街小巷奔跑闖蕩。后來,父母調往廣州一所高校任職,5歲半的楊朦跟著一起南下。

上哈佛后,很多人會去問楊朦的父母:“這個孩子是不是成績從小就特別好?”父母都會很直接地回答:“他從小成績非常差。”

楊朦說,這是真的。從小,自己在班上的成績就特別“穩定”。班上一共有50人,他的排名一直在第35和第36這個兩個數字間輪換。“我偷懶不做作業,成績就會是36名﹔抽空看一下,成績就會是35名。”

“在那個唯分數論的年齡段,分數和排名幾乎是學生在學校的身份証。”楊朦笑著回憶,若因頑皮犯錯,成績好的學生被視為“淘氣”,成績不好的就會被視為性質惡劣的“胡鬧”,成為老師管制的對象。

楊朦班上共有5名父母所在大學的子弟,大家低頭不見抬頭見。相對其他幾個孩子,“我每次的成績常常被忽視掉,仿佛不存在。”而每次開家長會,他的媽媽也會成為老師“重點關照”的對象,老師每次都會含蓄或直接表達“不滿”。班上每當有同學不聽話,他們的家長便會說:“不能像楊朦一樣。”后來,由於惹的麻煩太多,他的媽媽都不願意去參加家長會,隻好讓他的爸爸“代勞”。

一次,參加完家長會,楊朦的爸爸一回家便吐槽“差生家長又被留下談話了”。小楊朦即刻辯駁說:“老師說了,我們不是差生,是有希望的孩子。”

B高考(精品課)落榜:“命運給了我一記耳光”

小升初考試中,父母不得不為楊朦交了一筆贊助費,這才讓他跨區進入了一所稍好的中學。

中學階段,楊朦精力一如既往地旺盛:在校園裡翻牆踢瓦,然后被罰站、寫檢討。校門外的游戲廳對他最有吸引力,父母給的午餐錢全部換成了游戲幣,厮殺競技的游戲讓他獲得了無法在學習中得到的成就感……

可憐天下父母心!到了高中,父母不得不為這個孩子,再次四處托關系、籌錢,千方百計地要把他送到一個好學校。

進高中時,楊朦被分配到了贊助班。這個班,學校甚至沒有把他們和其他學生放在同一棟教學樓。但這很合同學們的胃口,大家一起玩樂,培養了深厚的感情。

到了高三,為了“學習備戰”,節約路途時間,楊朦和其他兩位同學一起校外租房,想象“奮戰”后的各種多姿多彩的大學校園生活,可實際情況下,大家每晚暢聊到深夜,第二天上課,疲憊不堪……

沉迷在籃球、交友、扯談的高中生活,讓命運毫不猶豫地嘲笑了他:那年高考,他沒有考過本科線,連省大專線都沒有考上,僅僅是考上了市大專線。

“那時,心理壓力最大的應該是父母。”楊朦說,其他的高校職工子弟都一個個順利考上了全國重點,自己的孩子卻……

父母再次為孩子操碎了心。他們通過各種渠道,為楊朦爭取了四條路:一、去讀市大專,爭取2年后專升本﹔二、出國,去新西蘭讀預科,次年考當地大學﹔三、想辦法交贊助費念大學,讀非熱門專業﹔四、復讀,重新高考。

楊朦卻毫不猶豫決定復讀,“因為有些東西還沒有找到,我必須找回來。”那些東西,其實那時他也不知道具體是什麼。

“復讀很困難,你有信心嗎?”家人問。

楊朦不假思索地回答:“讀書是自己的事情,我會為自己負責的!”

多年以后再回想起來,楊朦覺得“那些東西”應該是作為人的那種獨立、自律、責任、奮斗的狀態和心態。

C選擇復讀:人生總有些事,值得執著一回

“以往都是父母替我選擇道路。”楊朦說,復讀則是自己人生第一次在重大事情上,做出了屬於自己的選擇。“一旦做出選擇,就沒有人再對你的行為負責,從此,一切都要靠自己。”

在送往日同學們各奔前程的日子裡,楊朦心中卻懷揣著不可名狀的惆悵與沉重。但當人生戰鼓再度擂響,這種對未來的彷徨感很快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埋頭書本的專注和快樂。

回想起復讀生活,楊朦充滿了感激,“這是我人生第一次認真讀書的時光。從前的讀書,隻能說是迫於各種壓力而讀。而復讀,則是主動、自發的意願。”至今,他很難忘記日光燈白色光暈下,那種因讀書、學習而帶來的快樂。

一年的時間在充實、忙碌中很快過去。又是一年高考時,放榜了,和上一年相比,總分提高了近150分,超過重點大學投檔線40分,楊朦的成績令所有人驚喜。

“如果未來子女問我認真讀書的時間有多長,我不想忸怩回答隻有復讀那一年而已,我更希望告訴他們,是從復讀那一年開始。”

D歐洲蛻變:成績堆積的自信轟然倒塌

對大學和專業之間的選擇,楊朦把專業放在了第一位。他選擇了興趣濃郁的建筑系,被深圳大學建筑學院錄取。

“建筑系以忙碌和作業繁重聞名於大學各專業,不僅修的學分比其他專業多,而且本科需要5年時間,熬夜畫圖做模型更是家常便飯。但在當時的我看來,再苦再難也不會像高三,特別是復讀時期。”楊朦說,“對我這樣一個當初連本科都沒考上的人來說,正是吃苦讓我找回了自我,是吃苦帶給了我從未有過的成功。”

對專業充滿興趣,真是一種讓所有人堅持下去的魔力。當其他專業的同學在放鬆享受大學生活的時候,楊朦和同學們卻通宵達旦地在搞設計。即使是在假期,別人都回家了,他還在教室裡徹夜不歸。

有一回放假6天,楊朦很想去中山圖書館看書,但有點猶豫,因為辦月証要60元,但自己隻待6天,劃不來。但他的母親卻十分支持他去。“我很感激媽媽。”楊朦說,因為她知道,什麼是真正寶貴的,什麼是花錢也買不來的,那便是兒子的一顆求學之心。”

幸運之神總不忘眷顧努力拼搏的人,楊朦獲得了去奧地利維也納做交換生的機會。不過,獨自在歐洲的那一年,也讓他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新挑戰——在這完全陌生的環境,他遇到了一個最真實的自己——一個除成績外,“一無是處”的自己。

不懂買菜、不會做飯,甚至不會看地圖,不會問路,所有事情隻能跟在大家后面做,難以獨立行動,更無獨立主張,從成績堆積起來的驕傲被現實咬噬得體無完膚。

改變自己是唯一的出路。楊朦暗暗去學購物、學做飯、學英語(精品課)、學各種旅游技能、辨別方位、訂酒店、定路線,從“小跟班”變成了領隊,帶著同學朋友走南闖北、東乘西宿。他又一次勇敢地找回了自己。

“生活是奇異的,我們都祈求它給我們平順的生活,不要試探我們。可是,隻有在遇到艱難的選擇時,我們才面對真正的自己,我們才定義自己。”獨闖歐洲,讓楊朦的人生有了蛻變。

E追夢哈佛:“想過辛苦卻了不起的人生”

交換結束回到深大,楊朦得到消息:學院有推薦到美國南加州大學讀研的機會,並有高額獎學金。可遇不可求的機會來了。他立刻准備資料申請。當年4月份,他收到了錄取函。

在學習上,美國和國內很不一樣,很多課是討論進行。作業量大是一大特點,尤其是閱讀。國內一個月才設一次的答辯,南加大則幾乎每周都要進行。每天,同學們都被各種作業與截止日期狂轟濫炸,完全沒有多余的休息時間,大家見面的問候語是:“昨晚睡了沒有?”

雖然累,但專業上的成長卻來得真切。學院裡來自哈佛的兩位老師對楊朦影響最深。“他們對設計要求嚴謹到吹毛求疵的態度,讓我不禁對哈佛這所設計的殿堂級學校充滿了無限想象。”楊朦說,那是一種來自心靈深處的、對更高層次設計的渴求,就像是一種原始的求知欲,一種想去世界之巔遙看寰宇的激情。

然而,就在他躊躇滿志准備材料的時候,長期睡眠不足和高強度的學習讓他的身體長期處於亞健康狀態,身體健康如同多米諾骨牌轟然倒塌,短短一個半月,體重驟減,機能失調,精力無法集中。醫生要求他放棄申請深造,“如果你執意要去,那就是賭命。”

這一記警鐘讓楊朦對過去開始了反省。“人生漫漫長路,如果用燃燒生命的方式去病態生活,就算得到了全世界,卻失去了健康,你還能用什麼去愛護自己和在乎的人呢?”

楊朦開始轉身到求職洪流。在美國,相比上學,工作算是一種回歸規律生活的修養生息。經過一年多調養,在對自己的職業生涯以及專業興趣有了更明確清晰的認知后,他再次燃起申請哈佛大學研究生的願望。

在緊張的申請過程中,挫折再次不期而遇:遇上失業潮,楊朦被裁員了。但這次,面對失業和申請學校的壓力,楊朦不再慌張、抱怨,而是全副心思思考該如何應對當前危機。他開始發動所有朋友、同事、老師去幫忙尋找工作機會。在自己不懈努力和大家的幫助下,他1個月獲得了7次面試機會,最終,被著名的迪士尼夢幻工程錄取。

就在一個普通的上班日,楊朦收到了來自哈佛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未來,我希望過著辛苦但了不起的人生。”如今,楊朦和其他10位在哈佛求學的中國學子一起,把自己的故事集結出書《我在哈佛上大學》,他們希望用自己的經歷告訴那些正在尋夢路上的青年,人生漫長路,你隨時都可以再出發。

(責編:楊陽(實習生)、林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