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壽文:《華盛頓協議》引入工程人才培養新思路
余壽文做客人民網教育頻道訪談節目(攝影:蔣建華)
人民網北京7月22日電(王藝錠) “國際實質等效的工程教育很重要的一個評估標准就是看本科學生學習的結果怎麼樣。以前我們更多在意老師教得怎麼樣,現在思路轉過來了,去評估培養的學生質量怎麼樣,這個質量是不是和國際標准實質等效的。”近日,清華大學原副校長、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証協會副理事長余壽文在做客人民網教育頻道“《華盛頓協議》如何助力我國工程教育發展”專題訪談時說道。
成立於1989年的《華盛頓協議》,由美國等6個英語國家的工程教育認証機構發起,是目前國際上最具影響力的工程教育學位互認協議。今年6月,中國科協代表我國正式加入《華盛頓協議》,成為第18個會員國。通過認証專業的畢業生在相關國家申請工程師執業資格時,將享有與本國畢業生同等待遇。
余壽文認為,《華盛頓協議》倡導的基於學生學習結果的教育理念,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將給我國的工程人才培養帶來新思路。“21世紀以來,我們國家的大學生數量迅速地增加,如果大家都去做頂尖的研究,而不去和實際結合,和工程結合,和生產結合,是不適應我們國家人才市場的要求的。《華盛頓協議》有助於引導我們的高校更強調學生要和生產實際相結合。”
余壽文指出,加入《華盛頓協議》之后,對於我國工科類大學本科教學成果的評價也將更加嚴謹。“我們過去進行評鑒、認証,都是圈子裡的人自己來認証和評鑒,現在是由用人單位來參加評價,這個評價不是形式的,它要求在改進教學過程中有所反饋。就是它要把學校和工程、用戶相結合起來,把用人單位的意見摻加到培養和改進的過程中。”
余壽文認為,加入《華盛頓協議》對我國來說是機會,也是挑戰。一方面,加入《協議》比較符合我們國家現階段對於人才的需要,也將進一步促進中國工程教育改革﹔但另一方面,學校也將面臨更大的辦學壓力,“但這種壓力會推動我們整個工程教育質量的提升,等到中國認証合格了,與國際標准相當了,我們的工程人才培養就能既符合國情的需求,又面向全球經濟,服務‘一帶一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