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生意氣又何妨

每逢畢業季,我總是想起復旦大學陳正宏教授的一副對聯:“史亦嘗考,文亦嘗校,答辯近了,猶思幾度改論稿﹔家總要成,錢總要掙,奔走紅塵,莫忘曾經是書生。”
最初看到這副對聯是在一個復旦同學的論文后記裡,那時我剛簽了工作,正在准備古典文獻專業的畢業答辯,這兩句話可謂直擊心頭。而不曾想到的是,這副對聯后來竟在網上熱傳起來,激起了不少人的“書生情懷”。這也讓我心頭一熱,原來,在紛擾雜蕪的世界裡,書生意氣仍不曾被遺忘。
書生喚起我們的直觀感受大致有二:一是書卷氣息,不管是古人的青衣長衫,還是今人的西裝革履,不變的是那份儒雅、睿智和從容﹔二是君子人格,包括堅定的理想信念,舍生取義的氣節,以及堂吉訶德般的執著與追求。一簞食、一瓢飲而不改其樂的顏淵,誓死不降、南面而拜的文天祥,為民主理想英勇就義的聞一多……古往今來,書生意氣從不曾湮滅。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書生意氣多呈現為士人的精神氣質及其經世致用的理想信念。而在現代社會中,當滾滾紅塵扑面襲來,書生意氣則凝練成一份保持本心的純粹和不忘初心的堅守。
常有人說,書生氣太重、太過理想化是做不成事的。誠然,成熟穩重對於立足社會來說必不可少,但書生意氣也不能簡單等同於偏執沖動、不切實際或是迂腐酸澀、墨守成規。並且,於當下而言,我們缺少的不是圓滑老到、曲意逢迎,反倒是那顆堅守理想、滿腔熱血的心。當掙錢買房、養家糊口的瑣碎之事佔據了生活的大頭,當堅持原則、據理力爭的工作態度遭遇他人的冷眼,當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演化為種種潛規則……滄海橫流方顯書生本色。
葆有一份書生本色,做人便能多些“純真”,便會守底線、講原則,知道有些事情可以做,有些事情無論如何也不能碰。養成一種書生氣質,做事便會多些“較真”,在浮躁的環境中,仍然堅定理想、心無旁騖、踏實肯干。其實,如果我們分析一下現實生活中種種違法違紀、蠅營狗苟、同流合污的現象,往往就是因為忘了本心、忘了操守、忘了曾經的書生意氣。
書生意氣需要守護,而讀書正是“養浩然之氣”的最佳途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不斷地讀書與思考,才能為理想尋得一片棲息之地。曾幾何時,讀書無用論還很流行,也常常有人質疑:讀那麼多書,獲得那麼高的學歷又有什麼用?而如今,24小時書店的晝夜開放、讀書佔領地鐵的“快閃”行為藝術、全民閱讀的興起……忽如一夜春風來,讀書已然成為大眾矚目的焦點,亦將內化為伴隨終身的修煉。
行走世間,我們不妨把書生意氣當做一件防護衣,用它過濾掉世間的喧囂與浮躁,用它守住內心的純粹與良知。
《 人民日報 》( 2016年07月06日 1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