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本網原創

大學校長的最后一課

天大李家俊贈畢業生:匠心達材,正心成德

2016年07月01日09:24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李家俊在天津大學2016屆畢業典禮上發表演講

親愛的同學們:

今天是六月的最后一天,你們的研究生生活也即將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數年的學海泛舟,終於迎來了收獲的時刻。在這裡我代表全校師生,向即將授予學位的331名博士生, 2242名碩士生表示衷心的祝賀,對你們在學期間為學術、為學科和為學校所做的貢獻表示衷心的感謝!

今天,老師們將為你們撥動象征收獲和成熟的流蘇,用這場盛大的儀式為你們壯行。你們面前的道路既充滿希望也充滿挑戰。胡適先生曾告誡畢業生要謹防“墮落的危險”,在進入社會后,“最容易拋棄學生時代求知的欲望,拋棄學生時代對理想人生的追求”。“如何不墮落?”在今天更值得叩問。相較於80多年前的畢業生,你們正處在一個開放、多元、突變的時代。剛剛在天津結束的2016年夏季達沃斯論壇,深入探討了“第四次工業革命——轉型的力量”這一主題下中國和世界經濟發展的走向。我們知道,近代以后,由於國內外各種原因,我國屢次與科技革命失之交臂,而對於這次機遇,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在他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轉型的力量》中指出,“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涉及的各主要領域,全世界都期待中國發揮關鍵作用。”他這一說法已初見端倪,就在最新一期全球超級計算機榜單中,由我國自主設計、制造芯片建成的“神威·太湖之光”問鼎世界最快計算機﹔在過去的十年中,高鐵建設不斷刷新世界紀錄,從引進技術到領先全球,“中國速度”贏得了世界矚目。但我們也應該看到這樣一組數據,在發達國家,科學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從20世紀初的20%—30%上升到現在的70%—80%。而在“十三五”規劃中,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的預計性指標是60%,差距顯而易見,創新驅動發展任重道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兩個百年”目標,你們這一代人責任重大。

百余年來,天津大學一直堅持“形上形下、達材成德”的人才培養理念。“達材成德”源自《孟子》,是砥礪品德、培養才干之意。作為畢業寄語,我希望你們能具匠心以煉才識,養正心以成大德。

何謂匠心?《辭海》中解釋為“巧妙的心思”,通常被理解為在技巧和藝術方面的創造性,對品質的精益求精。“工匠精神”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是呼吁改變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差不多態度”,呼喚人們對職業的敬畏、對品質的要求、對精神的堅守。何謂正心?《大學》中描述了君子成長成才的過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新校區學生生活組團一些樓宇就以此命名。“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正心是“修齊治平”的根基,是通過態度和情緒的管理而涵養人格,追求至善至美的精神境界。因此,“正心”是一種修為,是端正做人的態度和原則﹔“匠心”是一種磨礪,要明確做事的態度和標准,隻有兩者兼修,才能勇擔國家重任,書寫無悔青春。

具匠心以煉才識,養正心以成大德,對天大人而言,就是希望大家:

——不迷茫,堅守人生理想和價值追求。有人說,“人生是一場負重的狂奔,需要不停地在每一個岔口做出選擇。” 或許,每個人的青春都會有迷茫,但更重要的是有堅定的向往。老校長史紹熙是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培養的第一位中國內燃機領域博士。新中國成立后,他毅然放棄在英國威爾士大學任教的優厚待遇,懷著報效祖國的理想信念,回國回校任教。余國琮院士是我校化工學科的泰斗,50多年來,他始終不忘周恩來總理的囑托,懷著為祖國“爭一口氣”的信念,提出濃縮重水的“兩塔法”,實現我國重水的完全自給,為新中國“兩彈一星”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貢獻。天大人要志存高遠,即便眼前是迷茫和彷徨,你們也要始終堅持夢想,不忘初心。

——不浮躁,秉持專注的做事態度。在“成功焦慮症”成為通病的今天,人們很難靜下心來做好一件事,專注和堅守就顯得越發可貴。水利部總工程師袁國林校友,曾寫下“一生追著江河走,酸甜苦辣不回頭”的詩句,在他42年的水利事業中,有37年都是在基層平凡的積累中度過,數十年如一日的專注,才成就了“高峽出平湖”的壯偉工程。天津大學智能電網及相關技術研究成功應用在上百個城市,水下滑翔機“海燕”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和封鎖,創造了多項中國紀錄,科學研究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離不開平凡的積累。成功沒有捷徑,隻有經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才能成就偉大的夢想。

——不平庸,崇尚至善至美的工作標准。“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做人、做學問都要勇於追求卓越。現如今,天津大學結晶技術應用於全國90%的青霉素工業生產中,我國青霉素產品佔領了80%以上的國際市場。但在你們出生的1990年代,受制藥技術水平限制,我國隻能從國外進口上千萬元的青霉素結晶器。當時,王靜康院士帶領團隊著手攻關,為了避免重復試驗給國家帶來的損失,她從一開始就定下了“一次開車成功”的嚴格標准。經歷了上百次實驗,克服了病痛的折磨,最終她帶領團隊一次性投產成功,正是苦心孤詣、追求卓越的努力,才塑造了她閃閃發亮的“結晶”人生。

——不狹隘,擁有包容開放的合作習慣。老校長李書田曾寫過一篇《“工程師節”賦》,論述了中華五千年工程文明的發展,在文末他特別指出:“學術貴融會夫西東,中外參互﹔大道應一脈兮貫通,古今疏注”,強調了交流、融合、貫通的重要性。作為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並建造的現代化大橋,錢塘江大橋就是北洋人各用所長、協同創新的碩果:建設廳長曾養甫奔走籌款,橋梁專家茅以升主抓設計,“水泥大王”王濤研制海水專用水泥,一大批土木專業師生也參與到實習建設之中。在今天,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產業變革方興未艾,學科交叉融合,形成協同創新的格局。希望你們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勇於迎接挑戰。

同學們,你們將要離開母校追逐更廣闊的世界,希望你們不迷茫、不浮躁、不平庸、不狹隘,在“達材成德”的道路上,用“正心”塑造一流的品格,用“匠心”打造一流的學識,成為國之棟梁,成就理想人生。青年湖水、海棠花開,母校永遠是你們夢想的起點、休憩的港灣。

謝謝! 

(責編:王藝錠、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