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廣東公布部分高考優秀作文 高分“巴掌與吻”長這樣

2016年06月30日08:42 | 來源:廣州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高分“巴掌與吻”原來長這樣

  昨日,廣東省考試院公布了部分廣東省2016年普通高考優秀作文以及點評。記者瀏覽8篇優秀范文發現,其中6篇均為議論文,其余兩篇,一篇在敘述母親的經歷中夾敘夾議,另一篇則是致母親的一封信。另外,不少作文的標題都起得十分精彩。例如《勿以點點沉浮論英雄》,評卷老師認為,“點點浮沉”4個字用詞非常精妙,4個字就對漫畫作出了全面評價。而在一篇題為《巴掌之吻 教育之痛》的文中,作者以“一張考卷,幾分浮動,換得巴掌與吻。是耶?非耶?報以無奈苦笑”作為開頭,24字即概括了漫畫的內容。

  勿以點點沉浮論英雄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今人之於古人,更為注重孩子的教育。然而,不少父母把重視化為對於點點成績的糾結,平日裡的“天之驕子”因點點失誤而被“由愛轉恨”者有之,一直的“差生”因點點進步而頓被“捧在手心”者亦有之。父母的態度因一點點分數改變而“一百八十度”大轉彎,這是對待成績過於主觀、生硬的行為。

  分數的沉浮本就有多重原因,孩子的掌握、思維方式、老師出題的難度,甚至於個人的運氣皆可改變成績的高低。僅以“這次比上次高了幾分”來界定孩子是否認真學習是不客觀的、表面的。高分學生的父母看不到孩子一直以來的勤奮與不綴,低分學生的父母不能認識到孩子的能力與水平。單次成績的沉浮即界定英雄、評定父母心中的“寶”,難以認識到孩子的水平,終會致使孩子深陷那紅色的分數中,不清醒且不理智。

  《禮記》有言“父之愛子,乃生而行之乎。”父母的愛本是無條件,而現今因分數一點點退步或增加均可改變父母的愛,則此愛易流於表面而不觸其心。孩子退步了兩分即挨了巴掌,或許是錯罰了因為試題變難但仍取得班級第一的他。孩子學習如同苦行僧在路上踱步前進,這一路上,父母的關愛與理解是如“春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讓前路陽光明媚。而若父母的愛變得“有償”,須用分數進步來贏得,隻會讓孩子戰戰兢兢,時刻背負“優生的包袱”或者“差生的重擔”。

  古人雲,“愛其子,則為計之深遠。”父母看待孩子的眼光不應局限於那小小的分數。考試是對孩子學習的評估、卻並非是對孩子的評估。父母看待孩子分數的眼光也不應局限於一隅,而應看到整體的、比較的,這樣才能知道成績背后那點點浮沉的真正意義。

  父母的“巴掌與吻”是可影響孩子一生的。曾幾何時武漢神童驚人跳級、學業有成,而父母慣於其優異,容不得半點失誤或退步,他終頂不住壓力而厭學,“泯然眾人矣。”

  成績那點點浮沉並不能直接界定了孩子的“好壞”、“優差”,也不能作為孩子贏得父母的愛的籌碼。隻有看到孩子真正的實力,給予及時支持,方能在無涯學海上為他撐起一片小舟,助他學成至彼岸。

  點評:

  本文是考場中一篇精彩的議論文。首先,作者能准確地解讀漫畫的寓意。題目“點點浮沉”四字用詞非常精妙,體現了該考生對漫畫的全面評價。全文緊緊圍繞著“點點浮沉中的成績”所存在的問題展開議論。文章思路清晰,從分析“隻看分數浮沉”的錯誤觀點給孩子造成的危害,進而能高屋建瓴地提出教育的本質應在於看“浮沉分數”背后的真正意義,體現了考生極強邏輯思維和思辨能力。再者,文章最為精妙之處,還在其語言文字的亦雅亦俗,暢達准確,嚴謹冷靜的分析遠遠超出了一般的考生,極富有說服力。成語的運用順手拈來,比喻的句子生動形象,“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等經典語句的引用,更能表現出該考生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比較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駕馭素材的綜合能力。

  (清遠市陽山縣南陽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毛少艷)

  一點進步,一種人生

  暮色暗淡,殘陽如血。

  北方的風凜冽地刮著,刮得人生疼。一個十八歲的少女坐在河邊,手裡拿著最后一次的模考卷,上面的分數令她心寒。她考差了,離自己夢想的學校還差了好多,然而更令她傷心的是,她的父母非但沒有安慰她,反而將她痛罵了一頓。

  女孩於殘陽中站了起來,她撕碎了手裡的試卷,回到了家。沒有人知道那個夜晚女孩想了什麼、想了多久。只是看見,從那以后,女孩仿佛在書桌旁生了根。

  幾個月后,女孩坐在高考考場上,答完了人生最重要的幾份卷。也許是好事多磨,女孩雖然比最后一次模考分數多出了很多,但依然未能考上夢想院校,隻因幾分。

  女孩流著淚在田野上使勁奔跑,最后累到躺倒在地。盛夏,農村的夜空被點點繁星照亮,女孩睜著流著淚的眼睛,看著熱鬧的夜空,仿佛自己的夢想跟那星星一樣離她如此遙遠。這時,女孩的父親躺在了她的身邊。“對不起,我還是沒考上,你罵我吧。”“不,孩子,最后一次模考罵你是因為你的心根本不在學習上,然而后來我看到了你的努力和你的進步。有進步就是好的,雖然你的進步並未幫你達成目標,但那又怎樣?隻要能進步,在哪都能成就精彩。”

  父親的話好似一點燈火,點亮了女孩心裡哪怕隻有一平方厘米的地方。幾個月后,孩子聽了父親的話,背上行囊,去了一個二本的院校,繼續著自己的人生。

  那后來女孩大富大貴了嗎?沒有。畢業后,女孩搭上南下的火車,找了份工作,平平淡淡地活著。隻不過,不管有多平淡,她都會把生活過好,努力讓自己進步。

  再后來,她結了婚,生了小孩,成為了我的母親。

  或許是因為自己的經歷,我媽媽從小到大都不太在意我的成績,所以在別人學奧數的時候,我基本上都在扔泥巴。但我媽媽也是有底線的,她不要求我每次都要考滿分、90分,她隻要求我每次進步,哪怕隻有一點點。

  上了高中后,由於我的愛好,我學了藝術,成為了藝術生。功課落下了不少,成績自然也不算優秀,媽媽也還是隻有“進步”一個要求。她只是不想我也像她一樣因為沒有努力和進步而在迷霧中穿梭。

  如今,我走在了媽媽曾經走過的路上,隻求問心無愧和爭取進步,或許我的進步十分微小。使我趕不上我想要搭乘的那輛列車。不過,后面其實還有很多輛車在等我,因為我一直在努力進步,就像小樹一直在努力進步和成就一片繁茂﹔就像水滴一直在努力進步匯成一曲江河,奔向所夢想的遠方。

  一點進步,一種不一樣的人生。

  點評:

  與一般考生作文寫法不同,本文並不是千篇一律地從漫畫材料的描述分析開始,而是用了一個別出心裁的描寫性開頭,營造出一種肅穆的氣氛來吸引讀者。文章“有進步就是好的”這個立意卻完全是從漫畫材料中來,並對成績優劣與評價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思考,符合題意,中心突出。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的轉折點是她“成為了我的母親”,敘事的時間跨度使文章產生了歷史感,情感色彩從憂傷苦悶逐漸轉為平和豁達,內容和情感豐富充實立體。母親並沒有把未實現的理想強加於女兒,對“我”的期待與評價著眼於“是否有進步”。在追求完美、施行“虎媽狼爸”教育方式的中國父母群體中,這位母親的寬容心態顯得那麼與眾不同,她或許就是考生們筆下心心念念呼喚的那位“母親”!

  這是一篇構思新穎、有創意、以情動人的散文,它不以強勢的說理取勝,而是取材於自己熟悉的生活,寫獨屬於自己的思考和感受,這種真誠的書寫恰恰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鄧玉環)

  巴掌之吻 教育之痛

  一張考卷,幾分浮動,換得巴掌與吻。是耶?非耶?報以無奈苦笑。

  僅從表面上看,母親對從滿分降為98分的退步的孩子求全責備,而對雖然一開始不及格、但后來進步的孩子不吝愛吻,是不是僅說明這位母親鼓勵進步之可取與苛責退步之不妥呢?並非如此,撥開表面的巴掌與吻之別,在這幅漫畫中,我們應看到僅僅是分數上的一點變化,都足以使家長做出截然不同的反應,其背后折射出的無數個家庭相似的情景,不免令人深思。

  緊緊盯著分數,視分數進與退為獎罰標准,與其產生的求全責備之態,並非是個別家長所為。滿分得吻、98分得巴掌這一荒謬現象,正是被詬病許久的唯分數論的體現,當家長並不在乎分數背后反映的知識掌握情況,指導學習作用時,也就不再在意“98分已經很接近滿分”這一事實,而是隻看見比上次退步了2分的情況,辨不清“無論55分還是61分都說明孩子學習狀況不佳,”而隻關注比上次進步了6分。在啼笑皆非之余,我們不免要發出這樣的疑問:這樣粗暴的分數對待,對分數的執著,到底因何而來?

  固然,激烈的競爭環境與中國向來重視考試的傳統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對考試分數的普遍關注,但有沒有更深層、更本質的原因呢?將分數進退當作唯一依據的背后,不正是我們缺乏對孩子成長客觀全面的評判標准、對除學習外其他方面忽視遺忘嗎?古代便有“為己之學”,以修養完滿人格而非取得外界認可的官位為目標,而今,社會也更需要綜合素質優秀、人格健全的人才,而非巴掌與吻滋養出的分數型人才。君不見今年校園投毒案中,犯罪的青年雖分數耀眼,但人格上有著致命缺陷,如若僅憑巴掌與吻一味注目分數浮動,還能說是“育人”嗎?培育的到底是棟梁還是外表光鮮,內裡朽爛的速生木?

  所謂求全責備與寬容鼓勵之異,在向教育敲響警鐘,內裡顯現的教育觀念之弊,正中痛點。我們不能僅停留在“知道”,“改變”的背后正需“痛定思痛”作引擎,重新審視日常中我們早已熟悉的情景,以此為契機,給孩子的成長路上正確的引導與培育,幫助他們獲得除了分數的其他優良品質與綜合能力,以真正的吻報以最大的鼓勵,以真正的吻對待他們的教育報以決心與堅守。

  巴掌與吻,是耶非耶?唯有痛定思痛,對未來的教育報之以歌。  

    點評:

  本文最大亮點是語言出彩。一是語言凝練。開篇“一張考卷,幾分浮動,換得巴掌與吻”,14字即概括了漫畫的內容,可謂惜墨如金。“滿分得吻,98分得巴掌這一荒謬現象,正是被詬病許久的唯分數論的體現”,語句簡潔,觀點鮮明﹔結尾簡短有力,回應首段。

  二是句式靈活多變而又自然流暢。開篇以兩問自然引入。第二段以“是不是……呢”設問引出對漫畫內容的分析。第三段結尾的設問承上啟下,引出下文產生的“對分數的執著”的社會根源,使論証更深一層,也發人深思。第四段,“但有沒有更深一層更本質的原因呢?”是由前一句“固然”而來,避免了絕對化,具有思辨性。本段結尾兩個反問句,鮮明的觀點自在問中,又自然引出第五段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推進論証向更深一層發展。結尾設問回應開頭,句式又略作變化。全文文氣涌動,文脈清晰,皆賴這十問之功。

  三是整散結合,修辭手法嫻熟運用,表達得體,用詞准確老練,僅用950字便把道理說得透徹,思維嚴密,頗見老辣的寫作功底,這正是當前中學生最為欠缺的語文素養。

  (揭陽市第一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林衛釗)

  致母親的一封信

  親愛的母親:

  您好!

  先請允許我引用一句名言:“人能夠登上榮譽的高峰,卻不能長久地居住在那裡。”我明白您對我的殷切期望,希望我永遠都是最優秀的孩子,您的望子成龍我能理解,世界上有哪個母親不想自己的孩子好?但今天我想跟您說,請原諒我不能一直優秀,請原諒我不能一直都做得最好。

  我記得小時候,您一直拿我跟別人比,我記得我的表弟,有時候他來我家吃飯,您就會說:“看誰吃得最快。”每次看我快速地吃完,您都會滿意地點點頭。我記得我去學鋼琴,你會坐著聽我彈,聽我練,直到每一個音符都彈得流暢,您才會微笑地放我離開,我去考級,雖說也並不真的痛恨鋼琴,但我對考級的厭惡有一半都來自您過高的期望。有時候我也會羨慕其他孩子,當班上一個成績一般的同學拿到成績單后就能開心地回家,因為他有了一點進步。而我心裡卻是忐忑的,我因為您要求每次考試都要95分以上,所以我才懼怕,即使我的成績在班上很好。

  母親,我希望您也能理解體諒我,壓力有時是動力,但更多時候,壓力就像一個雞蛋,從裡面打破的是生命,從外面打破的就隻有滅亡。我希望您能尊重我內心的最真實的意願,而不是一味強加壓力給我,我的成長並不是您個人的意志就能決定的,就好像思想家盧梭曾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應像兒童的樣子。”

  有時候我也會想到新聞裡報道的“虎媽”、“狼爸”,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就贏在起跑線上,在這個到處是競爭的年代希望能“與眾不同”,但我覺得他們的孩子並不真的快樂。同為少年成名的作家蔣方舟,小小年紀便已出書,但她並不是父母逼的,而是她真的熱愛寫作,到如今已是受廣大讀者喜愛的青年作家之一。母親,我知道您一直很愛我,您外表嚴厲只是想讓我成為更優秀的自己,也許您可以選擇用另外一種方式引導我,鼓勵我,我更願意看到一個溫柔的母親。

  今天,坐在高考考場上,人生往后漫漫長路也許就在我的筆尖下書寫與改變,只是想借此機會,想跟您說一句:這一次,讓我做一回真正的自己,無論結果如何,我都無怨無悔。

  謝謝您,我的母親。

  您的兒子×××

  2016年6月7日

  點評:

  這是一篇優秀的書信。全文緊扣漫畫內容,“一直優秀”“不能一直優秀”緊扣100分和98分﹔“成績一般同學”“有了一點進步”扣住了55分和61分﹔母親的“滿意”“微笑”“嚴厲”等相當於“唇印”和“掌印”。在書信中巧妙、多次扣題及點題是本文的特色之一。

  全文的感情自然、真摯。母親愛兒子,希望兒子優秀﹔兒子愛母親、理解母親,希望能“看到一個溫柔的母親”,這裡沒有點染、沒有修飾、沒有造作,是自然的流露。讀之,讓人心動,引人深思。

  立意深刻,中心突出,是本文的另一特色。開篇提出“人不能長久地站在榮譽的高峰”“我不能一直優秀”,觀點鮮明。接著用自己成長的例子,說明母親過高期望給自己帶來的壓力及反感,並提出“壓力就像一個雞蛋,從裡面打破的是生命,從外面打破的就隻有滅亡”,分析深刻、透徹。

  全文用例恰當,中外並舉,詳略得當,內容豐富。語言簡潔、流暢,有一定的文採。假如說理能更嚴密、辯証一點,引用及用例再斟酌一下,本文會更精彩。 (廣州教育局教學研究室老師唐吉民)

    (記者劉曉星、林霞虹、楊洋 通訊員粵考宣)

(責編:林露、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