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本網原創

大學校長的最后一課

許江贈別國美畢業生: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2016年06月23日09:03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小字號

許江在中國美術學院2016屆畢業典禮上致辭(圖片來源:中國美術學院官方微信號)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在2016屆畢業典禮上的致辭全文:

今天,又是南山、象山和張江的喜慶日子。無論烈日驕陽,還是時風夏雨,這個日子總以它特殊的方式,進入我們的記憶。下午,我們在雲間竹棚下、校訓刻石旁,留下集體的合影﹔此刻,我們又全體盛裝,共赴2016年的畢業典禮。

曾記否,2012年,或者更早的那個秋季,我們走進這個校園,走進這片山水的望境,朝與乎共游,暮與乎同朋,飲食其間,偃息其間。漸漸地,我們與這片山水有著共同的記憶,共同的氣息,我們由此進入了一個人的山水化進程。

今天,這個現場的燈光、音響和影像讓我們如沐山水,如沐某種凝在心中的水泉。這晶瑩而又澎湃的水泉,帶著我們重溫這個緩慢的、山水化的過程,帶著我們去感懷大學生涯中無數個讓我們記憶、讓我們感動的時刻。

大學的生涯究竟帶給我們什麼?美院的生涯不僅帶給我們某種藝術門類的技藝和知識,更帶給我們通過這種技藝來打開蔽藏在身體中的能量和創力。剛剛過去的畢業季,正是這種能量和創力的演示。南山、象山、張江的校園成了學科專業連環的展場,從造型到造物,從影像到建筑,從個人的情味到社會的需求,我們的青春能量和藝術創力,第一次以藝匠的群體方式,面朝社會,向陽花開。

美院的生涯還不僅帶給我們青春學習的冬秋春夏,更帶給我們“目既往返,心亦吐納”的大學望境。這個望境是與我們的成長相伴的現場。我們朝朝暮暮的遠望如若飛矢,在這山水校園裡,往還馳騁,射向遠方,又從遠方返回,回到眼中,回到心裡,我們的心也隨之收發吐納。這種循環反復的觀照讓我們理解生命成長的內涵。“情往似贈,興來如答。”一往情深的觀看從自然那裡得到回饋,與群山相應,仿佛是一場天人之間的精神唱答。望境所賦予我們的是山水化的持久往復的心靈方式,這個方式將成為我們從這裡帶走的真正的饋贈。

美院的生涯還不僅帶給我們一個班級、一個工作室的同學、老師,更帶給我們“國美”這個中國藝術教育的庄嚴而光榮的譜系。這個88年的精神血脈,聯系著中國藝術精神的根系,凝聚著現當代文化振興的高度和使命,跬積著一代代名師國手的追求和奮斗。我們與眾多大師雖然未曾謀面,但我們呼吸著他們的傳統,濡染著他們的精神理想,成長在他們的學術高度之上。我們的同學,我們的師長,綿延著國美的氣息和品性,編結成一個共抱共生的學術族體。這樣一個學術族體,帶給我們獨特的滋養和塑造,一種譜系相承的責任和自我擔當,最令我們珍視。

同學們,上述的青春的能量與創力的培養,大學望境的濡養,精神譜系的滋養,是美院生涯真正改變了我們的陶養的因素。在今天這樣的場所和情景中,我們將抱以格外的感懷。我們因四年學習生涯的結束而感懷曾經的時時刻刻,我們因畢業后的各奔南北而感懷青春相聚的日日夜夜,我們因自己的成長與收獲而感懷學誼斑駁、師恩點滴,我們因今天的雲間竹棚、燦爛涌泉而感懷國美學脈的深長與博大。此刻,這樣的感懷涌動著一種豪情與敬意。我們心存感恩。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早在《詩經》中就有這樣的循環往復、一唱三嘆的詩句:贈給我一個木桃,抑或一個木瓜、一個木李,我用美玉來回報,不是僅僅為了回報,而要永和她相好終老。從“木桃”到“瓊瑤”,只是一枚感謝的種子而已,不求回報,而是殷殷的期許,緣發永遠的相愛相好。超離物之貴賤的判斷,超越了報答的意願,投報的核心是永結同好的期約。這是華夏民族心心相報的至清意象,又是千古以還、心約誓盟的高尚境界。

在我們的生活周遭中,有太多牽動人心的感恩。其中最讓我難以忘懷的是美國職業籃球賽NBA的明星感恩。2013年的常規賽MVP杜蘭特的答謝辭便是動人的一例。杜蘭特在答辭中首先感謝了籃球,因為籃球是集體的項目,讓他懂得了團隊的力量。正是這個團隊,每天都推動著他成為最好的球員。於是杜蘭特逐個感謝他團隊中的每一員,用孩子般的親熟,讓每個人共享他的榮耀。最后,杜蘭特真摯地感謝了他的母親:一個21歲的單親媽媽,帶著兩個孩子。無數次搬家,是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好的環境﹔一個人打幾份工,是為了讓孩子不至流落街頭﹔晚上早早上床,是為了把食物給孩子,自己得餓著睡覺。杜蘭特哽咽地呼喊:“媽媽,為了我,你犧牲太多,你才是真正的MVP!”

杜蘭特的答謝辭已成經典,但我們的生活中卻不斷地滋生和重現著這種感恩。就在我們的學校,有一位前年碩士畢業的同學,兩年來輾轉南北,總把身患重病的媽媽帶在身邊。今年他考上博士研究生,每天下午,他都要趕回家為患病的母親做飯。在我的書桌上,至今還放著他碩士畢業時制作的石膏小孩。那裸露身軀的孩童,戴著絨線帽,仰望前方。當我了解了他的情況之后,我深深地被這赤子的遠望打動。那絨帽的溫暖,恰是他的渴望。坐在后排的父母親友們,你們是最能理解這種渴望的。

感恩不是一種饋贈,不是一份回報,而是一種素質。秉著這種素質,我們居以敬心,善待所有的親人,所有的師者,所有的同行,並把他們作為自己學習和景仰的對象,善於從他們身上汲取知識之外的能量和優長。秉著這種素質,我們細細體察,在所有的細末處感受愛,收獲感動,讓自我人生成為良師,並學會擔負起一種責任,一份投桃報李的命運的誓盟。

同學們的碩士和博士論文,無論多麼洋洋洒洒,最后大多有一頁致謝。有些同學寫得勉強,有些同學視為“彈幕”式的開心玩笑,大部分同學都真誠地向導師致以謝意。今年有一位同學,在她博士論文的最后,滿含深情地寫下了對包括導師在內的多位校內外專家的感謝,寫下了對她論文寫作給予幫助的同行者的感謝,寫下了對父母愛人的感謝,最后向她五個月大的孩子致謝,因為這篇論文與這孩子一道孕育成長,她們爭奪著她的時間和精力,卻共同釀造了她的收獲與歡樂。

同學們,感恩原是某種相互間的情感回應,在這個回應過程中,個人的出發點會十分不同,但每個人都有責任站出來揭示其中的緣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那現實情景中的珍貴相助是無以相報的,感恩只是一種深切的提醒。無論是成功者,或一般的親歷者,都應以這樣的方式確認彼此心靈的相約,確認某種命運的勾聯。這正是我們不能忽略感恩、並深自感動的地方。

同學們,壁上的滴水與甘泉在不斷地噴涌,它聚而為雲、化而為雨,它不斷地提醒著我們相投相報的因緣,那教與被教、愛與被愛的深切的期許。此刻我們身著國美的畢業典服,本科同學是綠襟,如木在林﹔碩士同學是紫襟,如水在淵﹔博士同學是紅襟,如火在野﹔教授是黃襟,厚德載物﹔學術委員會的老師們和我的是金銀色的圍襟,象征自強不息。這樣一個盛裝的意義系統,氤氳著國美譜系的傳承和擔當。在我們的胸前,有一縷流蘇繡穗,留在前胸,我們呵護﹔擲於后背,共赴擔當。同學們,讓我們全體起立,迎接這青春成長的庄嚴一擲吧!

老師們,同學們,此刻涓滴如注,雲雨燦爛﹔我們激情滿懷,感恩無盡。我們的時代是一個生機無限、變化萬千的時代,是一個充滿競爭、鼓舞創新的時代。正是這樣的時代,為我們的成長提供了豐沛的條件,又為我們的成長報以殷切的邀約。我們涌泉以赴,以感恩的素質,體察人生,品味親情,領認理想的擔當,以生命創造的雲雨,塑造一代人的輝煌。

懷同樣心願者,無別離!

(責編:王藝錠、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