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混血華裔雙胞胎 在中國上大學

2016年05月28日09:5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我在中國上大學

  圖為姐姐於嬿平(左)和於嬿華

  於嬿平和於嬿華是就讀於北京大學的一對混血雙胞胎姐妹。說起她們的身份,姐妹倆總是要從頭解釋一遍:“我們的爸爸是土耳其人,媽媽是中國人,我們倆在日本出生長大,但國籍是土耳其。”嬿華又一次解釋道。

  從2007年到現在,嬿平和嬿華離開在日本的父母,在北京生活了9年。姐妹倆到北京長居也有些偶然。2005年,姐妹倆帶著父親的期許,到土耳其上了兩年學。

  2007年暑假,嬿平和嬿華按照慣例來北京探親,平日裡也學學中文。“從拼音開始,主要是學習讀寫,在家裡媽媽有時會跟我們說中文,所以聽說沒有太大問題。”在學中文過程中,姐妹倆發現了中文的很多樂趣,比如一個成語會講述一個故事、一個詞有沒有兒化音的區別,還知道了很多原來跟媽媽對話使用的詞怎麼寫,等等。

  原本計劃暑假結束就回土耳其,但在中國的這兩個月,兩姐妹感覺學習和生活都很開心,“我們融入中國社會更快,感覺中國很親切。”之所以如此,姐妹倆認為是因為中國文化更包容。嬿平說,日本更強調主流文化,主張大家的想法應該一致﹔而土耳其文化與信仰有很密切的聯系,相對比較傳統。“在日本時,人們總會提醒你應該跟別人一樣﹔在土耳其,人們不會要求你跟別人一樣,但會說你哪裡不對。這也主要來自我們的身份,剛去土耳其的那段時間,我懷疑自己走路姿勢都不對。”而在中國,嬿平和嬿華感覺很輕鬆,“沒有人說我們應該跟別人一樣或哪裡不對,大家接受和尊重我們的不一樣。”於是,在跟父母商量后,姐妹倆決定留在中國,考中國的大學。

  新學期開始,嬿平和嬿華到北京匯文中學國際部就讀高二。雖然懂一些中文,但跟班裡大多數留學生比起來,她們的中文水平還是太低。直到現在,嬿平還清楚地記得入學后的第一節歷史課,“老師發了一些閱讀材料,一看我就傻了,有一半以上的中文都不認識,我還問同學們是不是都能看懂,他們都說可以。”一時間,嬿平感覺壓力很大。“我們每個學科都分上課節奏快的A班和比較慢的B班,第一學期我和姐姐除數學外所有科目都被分到B班。”嬿華補充道。由於擔心跟不上上課程進度,姐妹倆除了上課之外,課下學習更加自律和刻苦。她們對放學后的時間做了細致的計劃,每天晚上都學習到11點多。姐妹倆還想出很多助於學習的妙招。“我們讀唐詩時會用手機錄下來,之后走在路上就當音樂一樣聽,不知不覺就背下來了。”有時候在家學習太安靜容易犯困,嬿華便把電視機打開,讓裡面的聲音給倆人提神。“但后來發現電視機的畫面會干擾?注意力,我們便找一塊布把電視機蒙上。”

  功夫不負有心人。高考時,嬿華是匯文中學的留學生第一名,被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錄取,姐姐嬿平也順利進入清華大學新聞學院就讀。大學期間的學習和生活讓姐妹倆對中國了解更深。嬿華說,在國際關系的專業課上,老師曾說處理國際關系要先從處理家庭關系入手,中國人歷來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此,嬿華深有體會,她的家庭就很國際化,生活中難免有文化摩擦。“不過中國文化和土耳其文化的一個共同點是都很重視家庭,我覺得這很好。

  在學校接觸到更多中國人和形形色色的外國人后,嬿平和嬿華也對曾經困擾他們已久的身份困惑有了新的認識。“我們是生長在日本的土耳其人,但由於日本強調主流文化,我們一般不公開說自己是外國人﹔雖然我們是土耳其人,但那裡的文化跟我們從小接觸的差異很大,很難產生歸屬感﹔是中國的包容讓我們開始正視、接受並勇於承認自己和別人的不同。”

  從清華本科畢業后,嬿平到北大國際關系學院讀研,今年即將畢業。她希望以后從事跨文化交流工作:“在大學期間我參加了很多國際文化交流活動,發現自己很感興趣,結合自己的背景和成長經歷,我覺得自己適合做這方面的工作。”

  而嬿華本科畢業后選擇到北大對外漢語教育學院讀研:“換到這個專業是因為我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語言更感興趣,我想更多地了解中國,以后到其他國家傳播中國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東方文化,可以給他們更多的思路。”(汪 瑩)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6年05月28日 第 10 版)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