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兒童學中文 寓教於樂花樣多(我愛學中文)

一年一度的“六一”國際兒童節即將來臨。據報道,在印度孟買,1到2歲兒童的家長早已紛紛尋找合適的華文培訓機構,以保証自己的孩子在掌握漢語上搶佔先機﹔在新加坡,當地的電視媒體合作推出了首個兒童華語教學頻道,以幫助獅城兒童學中文。海外兒童遠離中文大環境,學中文的方法當然不能等同於中國國內。對此,海外漢語教師開發和利用多種形式,以達到讓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提高漢語言能力的目的。
電視節目學得快
當今的兒童,每天放學后最大的樂趣恐怕就是玩電腦、看電視了。電視節目生動形象,能讓兒童在看的過程中不斷學習新知識、鞏固舊知識,從而提高對語言的掌握能力。
美國俄勒岡州彩虹橋中文學校教師劉亞飛已經有22年的海外中文教學經驗,尤其對於低齡兒童的中文教育有獨到的心得。她說,中文學校要想吸引住孩子,幫助他們把學中文堅持下去,就需要老師在教學布局上獨具匠心,設置豐富多彩的教學環境。“今年,在課余時間,我給孩子們介紹了中國兒童電視劇《外國孩子中國爸》。他們非常喜歡這個故事,而且都看懂了。因為,在之后的造句練習中,他們都能常常用上‘馮曉蕊、趙小剛、馬大哈、雅各布’等電視劇中人物的名字和對話。可惜,中國國產的兒童電視劇太少了!”
印度尼西亞梭羅市的中文教師沉香說:“通過電視或視頻節目學中文,沒有時間、空間的限制,可根據自身漢語水平選擇感興趣的和適合自己的節目,更靈活,更自由。”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年齡段和中文水平的學生,沉香會選擇不同難易程度的電視節目推薦學生觀看:幼兒適合看《大頭兒子小頭爸爸》《巧虎學漢字》,有趣又實用﹔少年兒童適合看《西游記》《三字經故事》,能一邊看故事,一邊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青少年和中文水平較高的兒童則可以看《家有兒女》,其中涉及很多日常生活用語,且幽默風趣。
兒童歌曲記得牢
唱歌也是一種好方法。兒童喜歡唱唱跳跳,中文兒童歌曲中又有很多經典曲目,旋律動聽,歌詞優美,且能有效化解學習難度,非常適合兒童的特點。荷蘭丹華文化教育中心幼兒班教師尹霞說:“兒歌教學能有效地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認知能力。比如唐詩新唱《靜夜思》《憫農》《春曉》等兒歌,年幼的孩子在唱唱跳跳中大致明白了詩人所表達的意思,在輕鬆愉悅的情境下記住了詩歌內容,無需再死記硬背。”
美國紐約貝塞思布魯克林學校的中文教師徐冉說:“唱兒歌是個非常好的教學手段,很多較難的語法點和詞匯都可以通過歌詞的形式,讓學生在唱歌的時候不自覺地掌握。”除了現有的經典兒歌,徐冉和她的同事們還原創了10首中文歌曲,更加有針對性地輔助兒童學中文。這些歌曲一共囊括了600個中文詞匯,且內容都非常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比如,有向父母、老師、同學傳達愛意的《我愛》﹔有記錄一天的學習生活的《我的一天》﹔有表達美好希冀的《願望》。在學唱這些兒歌的過程中,學生們很快便掌握了許多常用的中文詞句。
課堂游戲用得活
愛玩是兒童的天性,各種有趣的游戲最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將中文學習與游戲相結合的方式往往事半功倍。
劉亞飛說,學語言是為了交流,要想達到交流的目的就必須建立漢語詞匯庫。可以設置生活場景,讓學生通過自己熟悉的生活經歷去營造、積累、應用,逐步建立漢語詞匯庫。她將情景對話引進課堂,設計了許多不同場景,例如:買賣東西。孩子們將所有的玩具、學具都搬出來,自己劃分不同的區域,“買賣人”開始吆喝,賣東西﹔“購物人”開始講價,買東西。孩子們還發揮想象力,用玩具當手機,開始“電話購物”。每次的情景游戲都令學生十分興奮,全情投入。在不知不覺中,練習了口語表達,養成了使用中文交流的習慣。
沉香老師在課堂上經常做的游戲是“詞語接龍”:由上一個詞語的末字作為下一個詞語的首字,學生一個接一個地說出詞語。比如,你好-好吃-吃飯-飯碗-晚上-上學-學校-校車-車站……。 “課堂游戲符合兒童愛玩好奇的心理,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跟著老師的教學節奏走,還能活躍課堂氣氛。最重要的是,讓他們在輕鬆的狀態下,消化教學內容中的重點和難點。”沉香如是說。
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尹霞老師還經常帶著學生一邊做手工,一邊學中文。手工制作的內容包羅萬象:秋天的蘑菇、中秋的月餅、春節的燈籠、春天的鮮花等。在學《顏色》這一課的時候,她讓孩子們用各種顏色的紙做成花。學生不僅能在動手的過程中,輕鬆快樂地學會課文中的字詞和對話,還能盡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自己頭腦中的事物。通過做手工學中文,學生的語言能力、動手能力、觀察力和創造力都得到了提高。
電視節目、兒童歌曲、課堂游戲等都是趣味性與實用性兼具的學習途徑。隻要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好這些輔助方法,就會形成老師教得順心,兒童學得開心,家長看著安心的局面,海外中文教育,特別是海外低齡兒童的中文教育就一定會有一個更好的發展。(劉 菲 謝 丹)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6年05月28日 第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