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大修改之后必有大討論 語文課本折射國人文化訴求

2016年05月27日07:2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語文課本折射國人文化訴求(七日沸點)

  《南京大屠殺》一文去哪兒了?為什麼要更換40%的課文?最近,語文出版社的新版語文課本,引發的輿論有些波折:從被誤解而遭“討伐”,到澄清事實獲得點贊。

  事實上,無論是壓縮魯迅的文章,還是收錄金庸的《射雕英雄傳》,每次語文課本修訂,都能引發一次大討論。語文課本的大討論,折射出的是國人的文化訴求——注重本土文化,強調人文精神等。

  ■ 話說半句 坑慘網友

  5月23日,網傳語文出版社新修訂的語文課本撤掉了《南京大屠殺》一文。消息一出,網友們頓時開始在微博、微信、各大新聞客戶端上對“忘記歷史”的“行徑”口誅筆伐。

  然而,當天晚上,網友們就恍然大悟了:又是話說半句在坑人。

  這則消息的前半句正如網傳一樣,問題是,沒說后半句——《南京大屠殺》一文被換成了同題材的《死裡逃生》。23日晚,語文出版社發出聲明,稱網傳的消息“與事實嚴重不符,混淆視聽”。

  語文出版社在聲明中還給出了更換篇目的原因:張純如所寫《南京大屠殺》一書的片段《死裡逃生》,不僅寫了南京大屠殺的慘無人道,而且刻畫了一個普通中國婦女李秀英,在日本鬼子慘無人道的暴行面前智勇雙全、勇敢反抗的事跡,感人至深,反映了偉大的中國人民抗擊外來侵略的堅強決心和英勇無畏的精神。

  據了解,今年秋季,福建、廣東、廣西、貴州、河北、河南、湖北、湖南等地400多萬中小學生,開始使用語文出版社新修訂的一年級和七年級語文教材。

  原來是“虛驚”一場。不過,還是有媒體建議,為了避免教材修訂屢遭誤讀,應該建立嚴謹科學編教材與公開征求意見相結合的機制,讓專家學者的編輯行為與社會公眾的關注緊密結合在一起,讓教材達到集眾人之所長、匯人文社會發展之精粹的效果。

  前幾年,語文課本減少魯迅的文章,引發大量討論﹔收錄金庸的《射雕英雄傳》,又引起了爭議。為什麼每次語文課本修訂,都會成為輿論沸點呢?

  綜合網友們的分析,主要有4個原因。首先,課本影響面大、影響深遠,關乎一代人的世界觀、價值觀,每次大討論都是國人文化訴求的集中表達。其次,課本上的經典篇目已經成為一代人的記憶,微微調整都會使人有感而發。最后,如一些“70后”、“80后”網友所說,“我們現在唯一能看懂的,隻有語文課本了”。這話雖是調侃,但也說明,對於語文,人都有話說,“人人都是專家”,容易引發討論。

  誤會解除了,但是這個話題不但沒有冷卻,反而更熱了。原因是,網友們想知道,課本還修改了什麼地方?為什麼要修改?

  ■ 更換40% 古詩大增

  除了《南京大屠殺》的更換引發熱議外,《魯提轄拳打鎮關西》被換為《智取生辰綱》等也備受關注。

  改動遠非這些。據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介紹,新修訂的教材40%的課文被更換,全套教材課文數量比修訂前減少15%。

  王旭明表示,此次語文版教材“大換血”的原因和原則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更加貼近時代、貼近生活,文質兼美。

  比如《誰勇敢》一文,有些老師希望能留下來,但最終還是刪掉了。王旭明解釋說,一個孩子為了保護其他孩子不受馬蜂蜇,用身體扑向馬蜂窩,雖然保護了別人,但自己卻受傷了。文本的結論是這個孩子最勇敢。我們認為,對孩子來說,這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不應倡導這種行為。

  對此,有網友認為,新教材注重人文精神。有評論指出,一本好的語文教材,不僅提升人的語文素養,更重要的是能熏染出對生活與生命的熱愛和敬畏,讓學生能辨別真善美,獲得面對這個世界最基本的常識,這就是語文教材應有的人文性。

  對於《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為什麼被替換,網友們普遍認為是由於與現代和諧社會導向不符。當然,也有人認為,《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文學價值很大,撤掉可惜。“描述三拳,分別用顏色、味道、聲音來做比喻,寥寥數語,令人拍案稱奇。讓學生學習這樣的寫作手法,很有價值。”

  此外,中學課本裡的《洲際導彈自述》被改為《網絡表情符號》,也更切合互聯網時代的學生生活。

  其實,更換雖多,但一些優秀的傳統篇目還是得到了保留。比如,保留了體現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小英雄王二小》、《國旗和太陽一同升起》、《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擔》等。

  此次教材修訂的另外一個重要變化是,古詩文比重加大。“目前,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不足,這是語文課本普遍存在的問題。”王旭明說。

  新版教材裡,一至六年級反應中華文化的課文約佔全部課文的30%,七至九年級相關課文約佔全部課文的40%,並且每冊安排兩個單元的古詩文。

  增加古詩詞的做法,得到了網友的一致點贊。有網友說,古詩文可吟可唱,小朋友可以邊玩邊學。小時候記憶力好,先記下來,長大后再慢慢體會意境,這樣才能發自內心地熱愛中華文化。有網友甚至建議,開設“大語文”,把語文課分為國學課、書法課、閱讀課等。

  對於此次修訂,不少一線教師也表示了肯定。知名語文特級教師張賽琴認為,新教材小學階段的選文文質兼美、貼近兒童生活,語言大都活潑、生動、趣味很濃。練習設計的梯度也比較合理,體現了對語言文字運用的重視,同時又關注了孩子的現實需要。

  ■ 非語文版 我們淡定

  在很多家長和學生關注、討論課本大修的時候,有的家長和學生卻很淡定。

  “濟南用的是人教版,和我們無關。”“成都用的是北師大版,影響不到我們。”……

  據了解,2001年,教育部啟動了從幼兒園到普通高中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開始推行“一綱多本”政策。教育部出台教育大綱,各地方可根據大綱來自主選擇教材,而各個出版社也開始編纂出版自己的教材。

  目前,中小學語文教材除了語文版外,還有人教版、北師大版、蘇教版、魯教版等10多個版本。因此,此次語文版修訂,其影響面並非像有的網友想的那麼大。

  雖然可能與自己沒有直接關系,但是網友們還是很願意加入到這場討論中。不難看出,在目前的網絡輿論中,語文版教材修訂其實只是個由頭,很多人是借此事表達自己對語文與文化的看法。

  例如,有網友希望新版教材不要過分“西化”。他舉例說,以前我們學習“矛盾”這個詞,使用的是中國古代賣矛與盾的故事。現在翻開課本,不管是內容還是配圖,都是西方的。“我們的孩子應該學習屬於自己的本土文化。”這名網友說。

  對於網上的“西化論”,王旭明也作出了回應:我國對教材有十分嚴格的審查制度,不是個別人和出版社的意志所能決定,意識形態絕對不會出問題。

  有分析認為,語文版教材修訂只是討論的開始。據媒體報道,參與語文教材修訂的相關老師透露說,對中小學語文課本進行修訂是新課標的要求,其他版本的課本也將修訂。而且,不但中小學語文課本要修改,歷史、思想品德等科目的課本也要改。

  鏈接:語文教材演變史

  新中國成立以來,前50多年的中小學教材都是全國統一編寫的,即所謂的“一綱一本”時代。在這期間,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據教育部頒布的教學大綱編寫教材,各地的中小學通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統編語文教材,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出版並長期使用的全套語文教材,開創了許多第一,例如,使用教材的教師和學生的數量第一、編寫專家的實力與人數第一等。

  2001年,教育部發布《關於啟動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的通知》,正式放開了教材的編寫權。此后,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教材啟動實施“一綱多本”制,即在課程標准指導下,由一些出版社組織編寫義務教育學科教材,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通過后,即可發行。各地區或學校採用哪個版本教材,原則上可以根據地域特色、學生特點自主選擇。一時間,在教育部語文大綱框架內,各套語文教材都把追求特色作為目標之一。語文教材也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的趨勢。語文教材一枝獨秀的時代結束,百花齊放的時代開始。(潘旭濤)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6年05月27日 第 09 版)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