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林之於英國藝術 倫敦西區文化藝術教育啟示

英國是一個注重創新、提倡創新、鼓勵創新的國度,倫敦西區——英國表演藝術產業的代名詞。去到英國——世界藝術的發源地,呼吸自由藝術空氣的同時儲備豐富足以傲立於藝術界的真本領!
倫敦西區(London's West End)是與紐約百老匯(Broadway)齊名的世界兩大戲劇中心之一,是表演藝術的國際舞台,也是英國戲劇界的代名詞。准確地說,WestEndThe-atre(西區劇院)特指由倫敦劇院協會(TheSocietyoflondonTheatre)的會員管理、擁有或使用的49個劇院。
西區的發展歷史可以看作是英國戲劇的發展歷史。16世紀末,英國出現了第一家露天劇院。在此之前,戲班子隻能在街頭巷尾和酒吧中流動演出。16、17世紀是英國戲劇的黃金時期,莎士比亞創作了大量深入人心的作品,戲劇開始由尋找觀眾變為在固定場所演出吸引觀眾。由於王宮、教堂等重要建筑都集中在倫敦西部地區,英國的早期劇場也就集中在了市中心一帶,奠定了西區的基礎。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西區劇院迎來了最后一次大發展時期,雖然后來又經歷了二戰的炮火,但今日的西區基本保持了30年代的格局。
西區為英國創造的經濟效益還帶來了可觀的就業市場。戲劇是“人的藝術”,而劇院則是“人的工業”。據統計,大約有2.7萬人以戲劇為職業,每天與戲劇為伴。劇院演職人員、售票代理人員和道具服裝制作等行業,佔領整個倫敦文化娛樂業從業人數12%;約1.4萬余人就職在與劇院相關的行業。更多的人則因西區繁榮而受益,如餐飲、旅店、交通等行業。
西區對倫敦的影響
足球是英國最大的職業運動,許多俱樂部都上了股票交易市場。倫敦西區比足球吸引了更多的觀眾。1997年,倫敦足球現場觀眾人數為400萬人次,是西區的1/3,門票收入6000萬英鎊,是西區的l/4。
倫敦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西區存在給倫敦增添更大的魅力。2/3外地游客將藝術欣賞列為他們抵達倫敦的重要原因,3/4的海外游客將藝術欣賞列為倫敦旅游的重要項目。倫敦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促使更多外國公司與機構選擇倫敦作為新址,諸多國際會議舉辦方願意選擇倫敦,甚至多數在倫敦以外舉辦的會議專門安排時間來到西區觀看演出。
英國音樂劇演員培養:以“職業素質”為目的
英國音樂劇學校最大特色就是和西區劇院直接聯系,所有師資力量大都就職於西區劇院,表演經驗豐富,主要由“常任教師”和“客席教師”構成;學生來自世界各地,以歐盟國家為主,背景各不相同,年齡大約在15到25歲之間。學生畢業后也能夠直接效力於英國西區,由此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音樂劇畢竟是一個應市場之需而生的產業,音樂劇演員沒有“終身制”,“音樂劇活動劇組”是“養戲不養人”,也不會以“培養演員”為己任,核心是直接找到最合適“角色”的成熟演員。這些學校以職業培訓(Vocational Course)為主,一般都不屬於學歷教育,名義上可能是“大學”,也能獲得証書“National Diploma”,但不強調學位“Degree”。比如萊恩戲劇學院就根據學生長項,讓學生自選舞蹈或音樂劇証書類型。如果繼續學業,也可以獲得英國密德薩斯大學(Middlesex University)“戲劇與劇院藝術”專業的本科文憑。
課程設置非常完善,而且也極富歐洲特色,力求培養優秀、全面的“三位一體”的演員。就劇場效果來說,舞台上演員的身體形態和聲音是最具感官性的。舞劇演員是會表演的舞者;歌劇演員是會表演的歌唱家;而音樂劇的演員則應該是會唱歌、會跳舞的戲劇人。舞蹈能力對於未成年人是最為基礎的條件,而聲樂和戲劇表演能力都可以在成年后補足。
1.舞蹈課程(Dance):基礎是“法國學派芭蕾”,其他為拓展。音樂劇培訓的舞蹈課程有芭蕾、爵士舞、現代舞、劇目等;入學時強調基礎訓練(Foundations),接下來會著重培養學生的舞蹈風格表演能力(Routines),最后才是特定劇目中舞蹈的表演能力,給學生進行的舞蹈類“應試課程”(Preparation For Audition),所選劇目大多為當前倫敦和紐約的熱門劇目。
2.聲樂課程(Singing):基礎是“意大利美聲”(Bel Canto),其他為拓展。音樂劇培訓的聲樂課程的第一步是“聲樂技巧”(Technique)訓練,聲樂技巧有貫通標准,但也不是很統一;主要訓練學生們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包括歌唱的呼吸方法(比如“橫膈膜的氣息聯系法”呼吸法Diaphragmatic Breathing)、聲音共鳴的方法(比如Blending Of Head And Chest Voice)、拓寬音域的方法(Extension Of Range)、形體配合法(Posture)、聲帶與音色變化的訓練法等,配合第一學期的大班教學和第二學期的小班教學,“聲樂技巧”主要包括“合唱”、“重唱”和“獨唱”的訓練。第二步是音樂劇中曲目的實際演練(Acting Through Song),尤其注重有說服力的戲劇情緒的配合,更是一種表演訓練。第三步是聲樂類“應試課程”(Audition Technique),這是模仿西區音樂劇“選角考試”的系列課程,經過訓練,學生們都有了一整套屬於自己的“應試曲目集”。
3.戲劇課程(Drama):基礎是“英國戲劇”,其他為拓展。培養目標是確保學生掌握多元的表演風格,以及迅速理解劇本的能力
4.劇目課程(Performance):這是一種整合表演課程,首先是針對每一位學生進行曲目選擇課程(Portfolios),主要為面向同學、老師、專家們或更多群體的表演匯報課程(Performance Classes)作准備。每個學期末,學生們要面向公眾進行正式演出,學年結束時會有一台更大的表演展示,此時學校一般都會安排學生在校外正式劇場進行演出(與商業演出不同)。劇目中有些許特殊安排:西區音樂劇觀摩(Theatre Visits),學生們除每年至少三到四次觀摩現場演出外,還會在第二天安排演職人員面對面問答會。
5.職業課程(Profession/Employment Prospects):這門課程非常重要,從細微處入手,使學生們掌握展開職業生涯的訣竅,作為一名“自由職業演員”(Self Employed performer),如何制作職業簡歷,如何處理社會保險、稅收等,如何成為演員公會成員等。畢業之際,西區演出代理會直接到學校來,根據學生們的“曲目單”(Portfolios),給學生們逐一傳授“選角經驗”。
近幾年,西區音樂劇演員選拔出現新的趨勢,大腕兒和普通人參演的“電視選秀”,這種做法雖有諸多爭議,但吸引大多數首次進踏進劇院的年輕人。2006年底至今上演的幾部大型音樂劇《邪惡女巫》、《火腿騎士》、《音樂之聲》、《發膠星夢》、《霧都孤兒》其主角都是通過BBC電視選秀選出的。導演韋伯最先採取這種方式挑選他復排的女主角瑪麗亞,這一舉措無疑改寫了倫敦西區音樂劇創作的歷史。
來源:艾迪國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