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德育:發掘競技之外的意義

■本報記者 汪瑞林
“對於球場上的競爭,大家有什麼感想?我們生活中又該如何面對競爭呢?”在看過一段足球轉播的視頻和聽了《放棄射門》這個故事后,卓允香老師問。
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們對於為什麼要競爭、如何友善競爭、怎麼正確對待競爭中的成功與失敗,展開熱烈的討論。3名學生還以足球寶貝的選拔為題材,自編自演了一場情景劇《選我,選我》,以輕鬆、幽默的形式把班會的主題融入其中。
這是成都高新濱河學校五年級某班的一堂班會課,也是該校推進校園足球與德育深度融合的一個側影。
如果把校園足球理解為就是“學生踢足球”,那麼就隻有強身健體的功能,但當把足球與德育、與學科課程深度融合,有了文化的支撐,奇妙的變化發生了。在成都高新濱河學校校長李元輝看來,足球給學校發展帶來了可觀的紅利,最大的紅利就是促進了學生全面成長。學校的育人價值目標,借助足球的臨門一腳實現了。
足球與學校文化融合,深挖足球中的德育元素
成都高新濱河學校是一所年輕的九年一貫制學校,但學校的“敬教育”卻貫穿到了學生教育的每一個細節,成為該校的文化特色。所謂“敬教育”,就是孝敬、恭敬、親敬、格敬。李元輝認為,“敬教育”文化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嚴謹負責、恭敬、敬畏的態度,二是腳踏實地、不斷創新的進取精神﹔三是與人為善、與事為謹、與天為和的豁達的生活態度。目前學校已經開發了“敬修身”“敬健體”“敬藝術”“敬閱讀”“敬科創”等一系列特色課程,在校園裡,隨處可以感受到濃厚的德育氛圍。
如何挖掘足球運動中的德育元素?如何找到學校足球教育與“敬教育”之間的結合點?在成都市教育局的指導下,學校經過系統的研究和梳理,從四個維度確定了校園足球的育人目標:文明敬業、自主公正、團結協作、拼搏創新,並分小學低段、中段、高段和初中四個階段建立起相應的教學模式。
文明敬業,這是學校德育的基礎目標,主要在小學1—2年級進行培養,通過文明觀賽、文明比賽,讓孩子從足球運動中學會怎樣做一個文明人,引導孩子把賽場上的敬業精神融入到學習生活中,內化為做人做事的准則,成為一個“崇敬尚禮”的人。
自主公正,這一目標主要放在3-4年級進行培養,通過參與校園足球,讓學生踐行自主公正這一行為准則,學會自主管理、自主學習,學會擔當,明辨是非,將行事公正植入心中。
團結協作,該目標主要針對5-6年級的學生,讓這些獨生子女們在參與校園足球的過程中,吃住訓練在一起,成功失敗在一起,讓他們明白,隻要站在場上,就必須和隊友團結協作,這樣才能幫助球隊取得最后的勝利。
拼搏創新,該目標主要針對7-9年級學生,希望學生通過參與校園足球,樹立人生目標,努力拼搏,永不言棄,從技戰術的創新上領悟創造力帶來的變革和效益。
為集中研究九年一貫制學校足球與德育融合的問題,該校在成都師范學院專家指導下,成立了一個22名教師組成的專項研究團隊,分別從學校特點、生源結構、足球文化三方面展開研究,擬訂出了學校足球德育課程體系的建設規劃,並從學科、社團、活動三方面擬定足球德育課程實施方案,並開發出了校本教材。
足球與學科課程融合,從多側面感受足球的魅力
一段足球的短視頻,定格在一名球員突破對方球員的防守、抬腿准備射門的瞬間。“請大家用兩分鐘的時間,快速表現畫面上這名球員的動作。”這是該校古麗渝老師執教的一堂美術課。在對同學們畫的“火柴人”進行點評后,古老師又引導他們對幾幅反映足球場上運動員動作神態的照片仔細觀察,找出人體的關節點並連線,同時用可彎曲變形的彩條制作人物造型。最后,每個學習小組用扭扭棒、彩紙、剪刀等工具設計4個球員一起踢球的場景。
這是一堂充滿足球味的美術課。移步另一間教室,老師正在指導學生創作兒童詩《綠茵場上》,學生結合示例,用詩歌的形式描繪足球﹔而另一節數學課,則在探討罰球弧長和對應扇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在成都高新濱河學校,學校不僅通過班隊會活動、足球活動周等校園足球系列活動滲透足球德育的教育理念,更是將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數學、美術、音樂、思品與社會(生活)等基礎課程與足球德育融合在一起。足球不再隻存在於運動場上,足球走進了各學科的課堂教學。
根據該校的足球德育活動課程設計方案,每學期集中一周開展足球主題周活動,圍繞學期主題開展各種與足球有關的活動,每次主題周活動班主任承擔一節班會課,學科老師承擔一節學科中滲透德育的綜合活動課。對於語文、數學、英語、音樂、美術、品德等各科在教學中如何體現足球德育的內容,課程設計方案在學期主題和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評價方式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確規劃。
盡管足球是成都高新濱河學校的一大發展特色,但該校教師並非人人懂足球、踢足球。教師隊伍及其知識結構成為推動足球育人必須跨越的一道坎。在足球運動方面,學校現有5名足球專業教師,同時引進了余東風、姚夏等專家團隊,不斷補充專兼職足球教練,提升學校足球教師的能力。同時學校實施了“班級導師”培訓計劃,聘請專家導師對班主任、科任老師進行足球培訓,經過3年培訓,現有兩名非體育老師通過中國足協D級教練員認証。李帥帥,這位年輕的語文老師,經過培訓,現在已經“轉專業”成了一名體育老師。
“我們力圖通過足球與課程的深度融合,促使學生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發散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表達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為打造足球校園文化奠定最堅實的基礎,最終形成各學科的教育合力,促使學生全面綜合性向前發展。”李元輝說。
足球與校園環境融合,構建足球德育文化體系
德育應力戒灌輸式說教,追求潤物細無聲式的滋養,文化與環境的作用很重要。“文化與環境,實質上是一種隱性課程,它與顯性的足球德育活動,如足球德育社團、校本化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中的足球德育內容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足球德育課程體系。”該校副校長徐紅說。
成都高新濱河學校從四個方面建設隱性課程:校園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家校溝通。走進學校,從校服、校徽、樓道、宣傳欄到校刊、校歌,無處不在彰顯著足球文化,宣傳足球德育精神。學校將足球德育的育人目標內化為師生的行為文化標准,在學校制訂的學生、老師“行為標准”中,都強調“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學校在制度層面制訂了足球社團管理辦法,設立了足球專項經費,還與四川足球名宿姚夏聯合創建了“成都高新濱河學校姚夏陽光公益基金”,讓更多的學生體會足球運動帶來的快樂和健康。學校還邀請家長和社區居民參加校園足球活動,營造良好的家庭和社區氛圍,形成足球德育的合力。
“校園足球的目的不是為了把所有孩子都培養成梅西,但是我們希望孩子在參與的過程中,不光能感受到競技體育的運動魅力,還能感受到競技之外的人格魅力,最終能成為一個文明敬業、自主公正、富有團結協作和拼搏創新精神的人。”李元輝說。
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長李斌認為,成都高新濱河學校的探索提供了一個以足球為載體推動課程整合的成功范例。李斌說:“我們應該超越足球看體育的價值,超越體育看教育的價值。重視校園足球,並不意味著弱化、矮化其他體育項目,足球可以與德育融合、與學科課程進行整合,其他體育項目是不是也有這種可能性?這個問題值得深入研究探索。”
(來源:中國教育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