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疊山書院:蒼苔爬滿歲月

2015年11月27日09:10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原標題:疊山書院:蒼苔爬滿歲月

  ■柳袁照

  我們都知道方志敏以及他的《清貧》與《可愛的中國》,知道方志敏的家鄉在江西弋陽,可我們知道方志敏在故鄉的母校嗎?我們都知道寫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句的文天祥,可我們知道當時與他齊名的謝疊山嗎?為紀念謝疊山而建造的疊山書院,曾經成為方志敏的母校。拜訪它,是拜訪敬意,無限的令人內心柔軟的敬意。

  來到大門前,我怎麼也想不到,這是疊山書院,我以為會游人如織,以為可以坐在其中的一隅喝茶,以為歷史的痕跡被陽光照耀著,發出美麗的光輝。可是大門緊閉,探頭張望,荒草淒淒。一個鎖閉的園子,空無一人的園子。我喜歡注意門,遇到各種各樣的門,都會把它留住,放進自己的記憶。門是標志,是象征﹔門是離家,卻也更是回家。可是今天這兩扇鐵條大門,鏽跡斑斑。面對大門,想說什麼呢?我似乎反倒有了些落寞,感覺無奈。

  費了一番周折,我們終於可以進入疊山書院了。不進不知道,進了才知道,門裡門外,一個世界,兩個天地。那一樹木芙蓉,殷紅而落寞。這個曾經書聲琅琅,曾經慷慨激昂的院落,如今寂寥無人,是歷史在沉思,還是現實在猶豫?走在其中,有感慨,可感慨不知從何處說起。滿是青苔,青苔爬滿樹,爬滿牆,爬滿窗,爬滿門,也爬滿我們的記憶,更爬滿同樣蒼老的歲月。謝疊山與文天祥(自號文山)同科中進士,並譽為“二山”,志節耿耿,傾家蕩產,組織義軍抗擊外侮。南宋滅亡后,他守懷抱節絕食而死,可歌可泣。現金匾“疊山書院”四字,為林則徐手筆。文昌閣,是當年書院祭聖地方。民國后,書院改成新式學堂,方志敏曾在此處求學,並響應“五四”運動,在此發動學潮。如今如何?門是記憶,遺址更是記憶。走進走出的人,是現實,更是歷史。門外是雲煙,門內何嘗不是?

  謝疊山有一句話:“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順逆,不論成敗﹔論萬世,不論一生。”盡管此處再也找不到曾經的欣喜與憂傷,曾經鮮活的生命如今早化作塵埃或雲煙。可是這裡有萬古不變的氣息,即使荒草滿地、青苔滿地,即使牆體斑駁、亭台寂寥。踏在每一塊紅石板上、踏在每一條筆直或彎曲的小徑、小道上,感覺到的是自己的渺小,高大的形象似乎總矗立於面前,盡管無形無影,可是分明能感覺得到。不一樣的人生,不一樣的色彩,一定是不一樣的消失,不一樣的消失的結局。

  疊山書院格局還在,幾年前已經完成了整治,廳堂樓閣修葺一新,只是沒能交付使用。交給誰呢?本來這裡是學校,從書院變成學堂、學校,是普遍的發展模式。不知為何學校要從此處遷出?事物的變化自有其變化的理由,不必非議,但我卻仍有些傷感。我反復勸解自己,換一個角度再去看看這曾經的場景吧,或許更好。歷史的生活圖景,是如此有趣,如此令人懷想。對歷史的寬容,是歉意之中的善意。走過不是路過,走過即是向世界揮手致意。

  疊山書院在山坡上,面朝信江。走在其中,不如說爬在其中,它是一個高度,需要人一步一步仰視。從文天祥、謝疊山到方志敏,相隔七百多年,七百多年中,世界又發生了多大的變化?滄海桑田。世界上,有一種聲響,不是花開也不是鳥鳴,是無聲之聲,超越潺潺流水,超越電閃雷鳴。不是呼喚,也不是回音。日子久了,不一定會留下腳印。遺忘的多了,更不在乎虎嘯龍吟。但總有不變的東西在,總有一種永恆在。那是什麼?是精神、是魂。

  時光是有情之物,也是無情之物。有情無情揮一揮手,都會離去。對今天而言,前輩、歷史,或許都是純粹、自然與詩意。有著珍貴歷史記憶的地方,也一定是有夢的地方。我相信,疊山書院一定是這樣的地方。

  (作者系江蘇省蘇州第十中學校長)

(來源:中國教育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