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藝術類研究生培養不能隻盯“獨奏家”

2015年11月27日09:09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原標題:藝術類研究生培養不能隻盯“獨奏家”

  ■張巍

  我國開展藝術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至今已十年,成績有目共睹,但是人才培養中的弊端也漸漸暴露出來。當前一些藝術類院校沿襲“精品”培養定位,過於追求培養獨奏型人才,導致與社會需求相脫節,亟須改變。

  “精品”定位的特點在於讓學生成為獨立演奏的歌唱家、鋼琴家、小提琴家、舞蹈家等,以學生在國際國內大賽獲獎作為核心目標。在教學活動中,注重“一對一”乃至“多對一”的授課方式,老師圍著學生轉,但對於學生的伴奏、合奏以及進社區服務等不甚關注。在評價時,學生獲獎數量、等級佔有很高的權重系數,導致學校緊盯少數拔尖學生,對學生整體的個性化教學則基本忽略。

  時代在改變,傳統的精英培養模式需要在研究生擴招、社會需求多樣化的形勢下作出改變。就上海音樂學院而言,專業學位研究生已佔研究生總數的70%,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指向不言而喻﹔而每年能夠進入樂團等成為獨奏家的專業學位研究生畢業生不足10%,絕大多數學生進入了其他相關藝術工作崗位。

  “精品”不能狹隘地理解為獨奏家,並非專指某些獨奏崗位,而應該是具有個人專長、也具備顯著綜合能力的人才。比如群眾藝術館的活動策劃人員、為社區授課的老師,以及擔任合奏、伴奏的音樂人等等。

  藝術類院校需要在課程設置、實踐平台建設等方面作出調整,為不同類型的音樂人才量身定制個性化教育方案。課程方面需要加大實踐類課程的比重,引導學生更多走入社區、走向社會,用自己所學所獲提升周圍環境的藝術氛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也離不開平台建設,要創造機會讓學生去鍛煉才干,展示才華。

  此外,對於教育行政和評估部門來說,過於倚重“學校培養出多少獨奏家”的評估體系也應當改變,應抬高學生服務社區、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指標權重。

  藝術類院校突破“精品”定位並非意味著不再培養獨奏家,而是在教學活動中更加關注未必成為獨奏家的“大多數”。這種突破也會帶來學生心態的轉變,他們不再把自己當作眾星捧月的主角,而是放低姿態學會合作,在合作中發揮專業特長,服務於社會。

  (作者系上海音樂學院研究生部主任、總支書記)

(來源:中國教育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