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做一名現代學校的新型校長

2015年11月26日09:04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原標題:做一名現代學校的新型校長

  ■陳永明

  要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就必須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性改革。作為在這項改革中擔任重要角色的中小學校長,理當率先面向學校體制與機制創新,讓自己成長為能適應信息化時代變革、具備綜合素質能力的現代新型校長。

  處在“知識授予型”向“知識創造型”轉換的重要時期,校長的專業成長也必然深受社會變革兩大因素的影響或驅動:一是現代科學技術正在交融與組合,二是21世紀被視為人與自然協調及可持續性發展的世紀。對此,校長的專業成長應該突破傳統的“水桶固定式”模式,讓自己置身於“海納百川式”開放型復合通用修煉之中,成長為在橫向上可以“跨學科復合”、在縱向上能夠“跨學段通用”、適應社會發展需求並能與時俱進的復合通用型人才。

  “21世紀可以說是迎來了一個學校創造性轉換的新時代”,這是本世紀初在日本出版的《世界教育改革戰略(特集)》一書中一個重要觀點。發達國家為糾正迄今學歷化社會應考制度、選材機制之弊端,倡導全民終身學習的理念,變重學歷為重能力,更加關注每一個人的學習經歷,以圖養成更多更好的能適應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復合通用型人才。落實在學校教育管理層方面,就是把提升一校之長多方面素養尤其是教育教學課程領導力,視為關鍵性要素,由傳統官僚式教育管理轉向反思建構型教學課程領導。

  在當前日趨功利化的市場經濟社會,激烈的應試競爭促使學校教育過度地實用主義化,學生從小就被打上科舉制度現代版教育所帶來的規范統一、成績至上的烙印,這些都與身在其位的校長價值引領相關聯。現在“中國缺乏教育家,不是教育家在辦教育,而是官員在辦教育”(《中國新聞周刊》)的聲音,還是有一定客觀性的。加上應試教育多年來滲透到了教育的各個層次,並逐步制度化,形成了今天的以知識技能為本位、以選拔為基本特征、以應試為主要內容的精英教育制度。它是以犧牲大多數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為代價,泯滅了人的美好天性(如興趣愛好),抑制了人的主體意識和創新精神。與此同時,仍在固守以教師、課堂、教科書為中心的學校教育面臨更為嚴峻挑戰。

  在這樣的背景下,為滿足社會對優質教育的需求,現任校長有必要也有責任積極主動將最新的教育理念與人才培育養成實踐相結合,力求自己的專業成長在橫向上可以“跨學科復合”,在縱向方面能夠“跨學段通用”,成為一名綜合素質能力強、既要有國際視野又具備本土作為的開拓進取性、應變適應性、復合通用性的現代新型校長。

  關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需要有能夠適應國際化的一流教育發展需求,並能彰顯開拓創新進取精神的學校發展價值引領。目前,國家基礎教育改革力度之大、范圍之廣、措施之實是前所未有的,這就要求中小學校長必須積極響應,主動適應社會變革與人才需求,隻有開拓進取、以創新改變現狀,才能在發展中解決一些兩難性問題,進而推動和引導教育教學改革。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重大使命,圍繞青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及終身學習,有必要整體設計適合各學段教育目標要求的學校教育新模式,加快教育教學改革,增強教育發展的系統性和銜接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其中一個關鍵就取決於校長對適應社會變革的綜合性知識與能力的重視程度。傳統教育在知識結構、教學內容、評價導向、工作方式等方面往往是單一固化的,難以因材施教地真正促進每一個學生發展。為此,一名能適應變革並會把握良機的現代新型校長,應當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綜合的教學視野、明確的評價引領自覺、較強的協同合作意識等多方面素養,以這些方面的優勢,全面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傳統的按學段分段式的辦學思維,讓校長在辦學中缺乏與上下學段經常的、必要的、有效的溝通以及合作與交流。幼兒園與小學教育教學難以相通,小學與初中教育教學也難以銜接,初中與高中教育教學時時受到應試體制的“綁架”,增加了教育教學的成本、青少年兒童和家長的負擔。對此,一名現代新型校長必須充分考慮到中小幼各級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能夠認識熟悉和融會貫通各學段教育教學的目標與要求,整體把握教育教學部署,對傳統分科分段育人模式進行實質性改革,打破學科知識中心型的舊的教育教學模式,以求朝橫向融合拓展的綜合創新型學校教育方向發展。與此同時,有針對性地加強中小幼各學段的有機銜接,推動深化學校課程教材和教學模式改革。這些做法,對轉變“應試”教育傾向,建立中小學生“減負”有效機制,創新人才培育養成模式,促進學校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實際價值。

  (作者系上海師范大學現代校長研修中心主任)

(來源:中國教育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