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農村娃多元成才要從“三農”破題

2015年11月25日09:15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原標題:農村娃多元成才要從“三農”破題

  參照中國自己的經驗和世界各國現代化的歷程,教育改革更應該把終身學習、多元智能作為最基本的原則,把新農村建設作為農村教育和農村人才發展的重要支撐。

  ■程方平

  近日,多家媒體聚焦農村教育,反思農村地區注重學歷教育而輕視職業教育的現象。的確,在傳統的觀念中,與農村娃成長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是十年寒窗苦,一朝躍龍門。而這不符合現代社會的多元成才觀,也不利於農村教育的根本改觀。其實,前不久聽到我國要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筆者就擔心不少人會誤讀。因為在多數人的思想中,正規的教育就是學術性的教育,高中階段的教育或理想中的高中階段教育就應該是普通高中的教育,而不是其他。

  對於一個發展中國家、一個同時處在工業化和信息化初期的人口大國、一個已經看到“片面城市化”問題並強調“城鄉統籌”的國家而言,教育、扶貧和人才培養的思路不會如此草率和簡單,不會把所有國民的教育需求都統一到“學歷提升”的單一模式中來,使中國的人力資源和人才生態以及就業問題等都陷入窘境。近年來,從國家層面持續提出的統籌思路、新農村建設、建設美麗家園,以及早些時候進行的“農科教”三教統籌的教育改革經驗,都應成為全社會和教育界特別關注的問題。

  目前很多人堅信,中國的現代化要像美國、歐洲一樣走城市化道路,要大規模地把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似乎舍此之外沒有他途,全然沒有關注美國在成為工業、科技、商業、軍事大國之前,是首先以建設農業強國為基礎的。而美國的教育和人才培養也均以培養農業人才、提升農業科技為重要開端。很多人也沒有意識到,城市的良性發展是不可能與日益凋敝的農村為統一體的,那些以犧牲農村為代價的城市發展都會付出巨大的代價。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絕不會隻靠城市和商業,“三農”的現代化是必不可少的支撐。

  值得警醒的是,當前的教育仍是以城市的高水准生活為導向的,與農村人口特別是貧困人群的第一需求——生存尚有距離。對他們而言,學歷的提升是保証溫飽以后的發展願景,而教育首先應幫助人們學會生存。記得十年前流傳過一個故事,說是新疆的一位牧民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跟著自己放羊,二兒子被送去讀書。結果讀了大專的二兒子畢業后沒有找到工作,還要靠他養活。這個牧民慨嘆,不上學還會放羊,上了學連羊都不會放了。在當今的社會中,簡單地講“讀書上學改變命運”是缺少說服力的,更要看讀的什麼書,如何上的學,能不能自立和生存。

  放眼當前的農村中小學,不僅涉農的內容變得有限,農村的生產生活似乎也和學生的理想沒有關聯。人都隻有一個念頭,就是遠離家園到城市才能“有尊嚴”地生存。而真實的現實是,很多生存、創業、致富的機遇卻在農村。近20年來,農村孩子成功創業的案例數以千計,都是非常接地氣的教育素材,可以給農村學生建設家鄉、自尊生活、創業發展很多有益的啟發。但是,在我國正規的教育系統中,這些極有價值的“中國經驗”卻被視為上不了台面的“另類”。

  由此,我們一方面要積極通過政策傾斜,在高考、職業教育等方面為農村學生提供更多的支持,同時要改變國家發展、教育改革的思路,使更多的農村人口在“新農村建設”、“三農”現代化的環境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與發展之路。即便在義務教育階段,也應能學到更加實惠和有用的知識與技能。在義務教育和掃盲之后,與學歷教育並存的還應該有職業証書教育、實用技術培訓、地方和民族傳統行業的傳承、家學等,以及各式各樣的非正規教育供人們選擇,並使其殊途同歸地成為構建學習型農村、建設良好人力資源生態的多元學習平台。

  參照中國自己的經驗和世界各國現代化的歷程,在促進農村人口發展、扶貧和國家現代化的進程中,教育改革更應該把終身學習、多元智能作為最基本的原則,把新農村建設作為農村教育和農村人才發展的重要支撐。盡管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還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從農村走向城市,但起碼他們的能力、他們對社會的了解是實在的和可用的,能感受到他們的生存與發展機遇在明顯擴大,而不是被邊緣化。

  (作者系民進中央教育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來源:中國教育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