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來華留學與國家戰略

2015年11月25日09:15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原標題:來華留學與國家戰略

  來華留學工作是發揮大國影響、傳播中國文化、樹立中國形象、推動世界認同的奠基工程。同時,來華留學工作也是建設教育強國、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舉措。

  ■魏禮慶

  來華留學事業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教育對外開放和對外形象的窗口,是中外友好交往的橋梁,同時也是一種獨特的戰略資源。中國來華留學事業已經走過65個春秋,從1950年初來自捷克、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等5國的33名來華留學生發展到2014年203個國家和地區的377054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接受院校也從最初的清華大學擴展到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775所院校。

  來華留學與中國外交

  建國初期,同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和發展關系成為中國外交的首要任務。因此,我國招收來華留學生首先從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和對華友好的東歐國家開始,逐步擴大到亞非拉友好國家,招生渠道主要是通過上述國家的駐華使館派遣政府交換生。

  1950年年底至1951年年初,第一批來自捷克、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的33名東歐學生抵華,進入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專修班學習,開創了新中國接受外國留學生的先河,促進了中國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交往與聯系。萬隆會議后,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得到發展,越南、朝鮮、蒙古、老撾等國家的留學生相繼來華,推進和穩定了周邊外交。1959年,我國開始接受4名非洲留學生,來華留學生遍布亞非拉。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開始接受少數來自西歐、北美和日本的留學生,主要是由友好團體推薦來華學習,從此來華留學生覆蓋整個世界。

  其間,雖然我國接受留學生的條件、規模和國別都十分有限,但大部分留學生都成長為與我國開展外交工作的骨干力量。

  來華留學與改革開放

  伴隨改革開放以及我國經貿、科技、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單憑中國政府獎學金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來華留學生需求,高等學校開始招收自費來華留學生,生源從第三世界擴展到西方發達國家,來華留學生的層次和質量也逐步提高。

  1978年到1989年,不僅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春天,也是來華留學工作的春天,來華留學生隊伍中不僅出現了學位生,也出現了自費生。學位生和自費生體現了來華留學工作的層次、質量和規模,也體現了來華留學工作逐步與世界接軌。在此期間,我國共接受130多個國家的40221名留學生,其中獎學金生13699名,自費生26522名。從此,自費留學生逐漸成為來華留學的主體。

  這一時期,國家批量選派出國留學生、招收自費來華留學生、來華生源覆蓋西方發達國家,成為中國教育對外開放的突出標志,成為推動中外語言文化交往和東西方價值取向溝通融合的載體。來華留學作為對外開放的窗口,檢驗著我國參與國際事務的能力,維護著我國的形象和聲譽。

  來華留學與“三個服務”

  20世紀90年代,中國相繼推出“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高等教育重點建設項目,實施教育興國和強國戰略,比預定計劃提前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中國高等教育的繁榮推動來華留學工作向更加開放、更加包容和更加科學管理的方向發展。

  來華留學工作不僅在規模上有重大突破,而且進一步明確了高校是招生主體,這意味著來華留學和出國留學工作的管理職能由政府向非政府機構轉變,同時外國留學生管理逐步法制化和社會化,逐步淡化在華留學生的“外國人”“客人”和“外交”色彩,拉近了中外學生的距離,促進了多元文化的融合。

  這一階段,來華留學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引進國外優質資源,為世界培養領袖級人才,在服務國家整體外交的同時,為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以及為國家的社會和經濟發展服務。

  能夠看到,能否吸收高層次國際學生與學者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成為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的重要標志,也成為人才競爭和戰略爭奪的制高點。

  伴隨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及“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國的建立,大批國際學生到中國留學、訪學、游學,來華留學教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我國逐步成為國際學生流動的重要目的地國家之一。從2001年到2009年,來華留學生人數年均增長率超過20%,僅2009年在華學習的各類留學人員就達到238184人。

  來華留學與中國夢

  來華留學工作是發揮大國影響、傳播中國文化、樹立中國形象、推動世界認同的奠基工程。同時,來華留學工作也是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提升整體國民素質、建設教育強國、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舉措,是實現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投資。

  為此,來華留學工作必須著眼於我國核心利益和國家可持續發展,必須從國家戰略的高度來認識,以來華留學工作為抓手,推動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和科技創新,推動“中國夢”的進程。來華留學教育的發展,不僅在規模,更取決於質量。

  伴隨國家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來華留學工作越來越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2010年9月,教育部出台了《留學中國計劃》,開啟了我國從教育資源大國邁向教育強國、從人力資源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的征程。這是根據國際學生流動的趨勢特點以及我國高等學校的容納能力頒布的,並提出“到2020年使我國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家,來華留學生人數達到50萬人次”。

  機遇與挑戰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教育取得的斐然成績和在國際上的地位以及中國語言文化在國外的普遍認同,為來華留學事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發展空間。中美、中俄、中英、中德、中法等中外人文交流機制的建立推動著來華留學教育與管理的改革。

  從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來看,中國語言文字的生命力越來越強勁。因此,掌握與精通中文的國際學生的就業前景越來越看好,中國高等教育特別是中國的國際氛圍越來越被國際同行看好,越來越多的國際機構和國外院校落戶中國。

  然而,來華留學大潮也為我國來華留學教育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挑戰。例如,如何提升來華留學工作的層次和質量﹔如何處理好規模與質量的關系﹔如何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推動國際化進程,為在華留學生創造一個公平公正、誠信和諧、學位互認、學分互轉的良好環境﹔如何改革與完善專業課程設置﹔如何打造一支適應國際化教育交流的來華留學生教育與管理隊伍﹔如何建立來華留學生教育的評估制度等。(作者系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正處級退休干部)

(來源:中國教育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