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共建理想的教育社群

2015年11月24日09:07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原標題:共建理想的教育社群

  ■通訊員 邢曄

  從個案指導到按需發展,從特色打造到集群構建,從績效提升到文化鍛鑄,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在南通市引爆“普惠教研”的價值。

  這場革命的發起者,正是江蘇省南通市教科研中心。四年來,該中心緊密結合互聯網時代發展趨勢,切實轉變教科研組織形式,把共建理想的教育社群作為工作核心,通過南通市教科研協作共同體的多維活動,將“智慧服務”送到一所所學校,讓更多教師享受到教科研發展的紅利。

  場景革命:從個案指導到按需發展

  近日,南通市教科研協作共同體以“文化引領下的改課行動”為主題,開展校長課堂教學展示活動,4位校長執掌教鞭,展示教學特色,表達課堂追求。

  校長們的課堂教改理念來自於日復一日的實踐,也得益於南通市教科研中心專家的點撥與激勵。南通市三裡墩小學校長宋曉麗的“發現”教學觀源於她做的省級課題“發現作文”。南通市教科研中心副主任馮衛東曾多次聽課,寫了近2000字的指導意見,不久前,宋曉麗成功申報一項新的省級課題。如皋市如城小學建校才兩年,加入共同體不過一年多,專家們已來過如城小學六次,對課堂教學和學校文化作了深刻的診斷,“至簡課堂”漸漸成形。

  過去,南通市教科研中心對基層學校和教師的指導,大多是單向的,“我長於什麼,就指導什麼”。近四年來,南通市教科研中心重點增加了多向度的按需指導,“你需要什麼,我就指導什麼”,以滿足基層學校和教師個性化的發展需求。中心引入經濟學中的“場景”理念,將基層學校和教師作為教科研的主角,尤其是將構建教師發展場景作為互聯網時代的核心,研究、指導、服務、管理的出發點,開展了一系列量身定制的教科研活動。

  將教師作為教科研場景的中心,教研員作為同行者、指導者、協助者,進行了一場教科研的場景革命,產生了巨大的爆炸式效應。

  引爆社群:從特色打造到集群構建

  2011年上半年,南通市教科研中心受“學習共同體”、“發展共同體”思潮啟發,開始探索一種外聯與內生相結合的教科研協作路徑,成立了南通市教育科研協作共同體,在組織形式上率先破局。這是教科研部門與基層學校以“為了學校和師生的共同發展”為價值追求,建立的合作、互動、分享的教育科研協作組織。

  盡管名為“協作共同體”,但其初衷還是幫扶。不久,教研員們意識到,必須把教育科研變成基層學校和教師自己的事、感興趣的事。接下來,教研員們在課堂、課題、論文等方面具體指導,幫助打通成功的“最后一公裡”﹔進而,指導和幫助基層學校打造特色,重點落在校園文化和課堂教學上。

  從教育教學實踐中共同發掘、創生、培育,長則三四年,短則一兩年,共同體各成員學校的校園文化和課堂教學特色漸次成形,默默無聞的學校開始顯山露水,有的甚至站在了區域教育的“第一排”。而更多學校紛紛表現出在某一或幾個方面的特色與亮點。對薄弱、偏遠學校的幫扶變成了多元、多層面的共建,弱者之間的“抱團取暖”則成了特色學校的集群構建。

  這些成員學校發展的背后,是南通市教科研中心“引爆社群”的努力。中心理論科與各縣(市、區)學校一起搭建“共同體”架構,開展例會、推進會、展示會、專題輔導等活動,更通過QQ群、微信群等實現了共同體內部的融合,把一所所學校、一個個老師變成了在線互動、線下協作、資源共享的“朋友圈”。

  如今,線上隨時進行交流,線下按需開展合作,共同體成員學校的關系越來越緊密,教育教學效益倍增,兩校交流、三校協作、四校會課……這些跨區、跨校、跨學科的雙邊、多邊活動,一次次自發開展,管理切磋、教學探討隨時隨地都活躍在移動互聯網上。

  超越優秀:從績效提升到文化鍛鑄

  對於廣大學校和教師而言,教育科研的核心價值,就是幫助他們變得優秀起來,實現績效的提升。

  四年來,南通市教科研協作共同體幫助了25所成員學校、幾百名教師脫穎而出。在2014年南通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評審中,每一所成員學校都成功申報了校本研究課題。在2015年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增補課題評審中,共同體有5項課題申報成功,其中3項成為重點課題。幾百位教師撰寫、發表了1000多篇論文,數十位教師在江蘇省的課堂教學比賽中摘取了一等獎,100多位教師成長為南通市和各縣(市、區)的教壇新秀、骨干教師乃至學科帶頭人。

  南通市教育局局長郭毅浩明確要求,教科研部門“在工作方式上,進行一次變革。”事實上,變革的不僅是工作方式,更有精神文化。

  南通市教科研中心摒棄了教科研一元化的思維,將其界定為多元化的共同行動,特別強調服務與協同的意識、合作與整合的能力,努力讓基層學校、普通教師在一種具有協作機制、相互觀摩學習、共同研究進步的教科研文化中,獲得完整、有效的發展。

  在傳統教科研互聯網化、專業成長場景化、教師發展社群化的大潮中,普通教師要真正成為中心,成為同伴,成為重要的相關者,這種文化的鍛鑄,是個體的站立,是弱者的強大,更是“消失的大多數”的耀眼重現。

  “讓學校和教師活躍在教科研的場景中,讓懷有夢想的教師共建一個理想的教育社群,這樣才能激發出廣大教師的生命活力,創造出更多美好的教育圖景。‘普惠教研’也將由此實現基於自能、互惠的全員性普惠。”南通市教育局副局長金海清說,在“互聯網+”時代,教育科研協作共同體應該擁有全新的價值與意義。

(來源:中國教育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