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失蹤預警平台”遭遇劇情反轉
“孩子丟了隻需要發一條基於位置的微信,全國就有6.5億網友幫你一起找,最大限度地利用黃金三小時。”上周六,依托微信大平台構建的“中國兒童失蹤預警平台”正式上線,僅一個周末的時間,注冊用戶數量已經超過83萬,而注冊當晚服務器就被近百萬的新父母擠爆。
多年來,怕孩子走丟的問題就這樣解決了?
實際上,用科技預防孩子走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好。
劇情的大反轉在24小時內發生:微信公眾號“口袋育兒”率先質疑,對於中社社會工作發展基金會兒童安全科技基金會的資質,以及平台運營模式提出質疑。此外,在該平台注冊需要家長和孩子的大量隱私信息,這些信息如何保証安全不泄露?目前,這都是個未知數。
資料顯示,中國兒童失蹤預警平台的真正運營者不是騰訊,而是一個NGO組織“中社兒童安全科技基金”,而這個基金居然是成立於今年5月的一個全新的公益組織。質疑還針對基金的發起人——背景不詳的趙莉女士捐資200萬元就成為基金會的實際負責人,而另外一個發起人張永將曾是一名警察。此外,與國外不同的是,失蹤線索不是由警方發布而是網友,也讓不少人生疑。
對此,張永將回應稱,平台與公安部全國身份証信息核驗中心聯網核驗家長、孩子身份的真實性,孩子被拐后生成的預警信息將通過12110平台上報,再由110指揮中心發布給各地警方。張永將表示,正在做的努力是在和各地警方做一些深入合作,首先要邁出第一步,這第一步肯定是不完善的,有很多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但是如果這第一步不走,可能后面所有的都沒法健全﹔第二,要不斷推進這件事情成為一個由政府來主管的事情,這是努力方向。
更多科技和社交工具的介入,讓防拐有了更多的選擇和渠道,讓絕望的父母有了更多的期待。這無疑是個好消息。但同時,伴隨著新技術、新手段和新模式而來的就是不確定的風險——大量的孩子信息和父母信息,如何不被泄露?
對於這次上線的“中國兒童失蹤預警平台”,質疑聲便由此而來。相比較於國外同類型平台“安珀警報”隻收集特定個體,也就是失蹤者的隱私資料,“兒童失蹤預警平台”需在注冊時詳細登記家長信息和孩子信息,發出質疑的“口袋育兒”創始人麥田表示,擔心基金會是否有掌握、處理海量隱私數據的資質,是否有能力保護這些隱私信息的安全?
對此,張永將也表示,身份信息隻做身份驗証,不做採集。隻要發布信息,就對身份進行驗証,以保障消息的真實性,避免社會資源的浪費和謠言的產生。他表示,在中國沒有立法賦予這個平台發布權限,在法律的框架下,隻能讓家長自己發布,作為平台方,提供給需求方作信息的對接,這種情況下,要盡可能降低出現誤報、虛假、造謠,目前主流的做法就是實名制和黑名單。(京報集團記者 孫雨)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