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智慧點燃生命火花
■王文建
教育是一項事業,事業的意義在於獻身﹔教育是一門科學,科學的意義在於求真﹔教育是一種藝術,藝術的意義在於創新。蘇聯教育家加裡寧說:“具有知識的人不一定能勝任教學,這只是掌握的材料,材料多固然好,但還要求有極大的技巧來合理利用這些材料,以便把知識傳授給別人。”一個合格的教師,除了必備一定的文化知識,還必需具備把這些知識傳授給學生的技巧,這技巧就是心理智慧。靜靜品咂劉曉明老師主編的“學思書系·教育心理系列”《教書育人無難事兒》(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筆者陷入了對“教書育人”的深深思索。
教書,顧名思義,就是把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要傳授知識,當然得講究規律和技巧,以收獲最大的效果。於是,如何打造高效課堂成了眾多“專家”爭相研究的課題,在這方面,古今中外,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劉曉明不揚古,不抑今,而是立足多年的實踐,給出了自己具體明晰的策略:“教什麼與怎麼教”,“讓‘教’建立在‘學’的基礎上”,“以學生的‘學’帶動教師的‘教’”,“以教師的‘教’引導學生的‘學’”。四句話並非大而無當,空泛而論,相反,切入角度小,“地氣味”濃,雖短,卻簡明扼要地點出了教與學的核心問題,以及師生應扮演的角色問題。從教學目標的落實,到教學過程的實施,娓娓而敘,如話家常,既有“經典案例”,又有“案例解析”﹔既有“教育延伸”,又有“智慧提升”,實踐與理論緊密結合,理論反過來“燭照”實踐,奉獻出道道精美無比的“大餐”。捧讀之,理念不禁為之一變,思路為之一改,真有“脫胎換骨”的感覺。
塑造人的靈魂是教師特有的天職,是為“育人”。“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做人之道”,“學習不好是半成品,品行不好是次品,學習好品德不好是危險品”,掌握豐富的文化知識固然重要,但學會做人更是重中之重。對此,劉曉明老師有著清醒的認識,書系四本書,本本都能覓到育人的“真經”。
在劉曉明看來,育人,第一責任者是教師。教師是學生的精神“標杆”,言為生范,行為生楷,言談舉止間,應時時處處注意充盈“正能量”。一旦教師擁有勤學不輟,積極向上,溫和寬容,堅忍不拔,陽光博愛,樂觀幽默,公正無私,耐心細致,愈挫愈奮,赤誠待人等人格魅力,勢必濡耳染目,影響到學生的身心成長。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講的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劉老師對教師人格魅力的作用是如此闡釋的:“教師的道德修養是石,為孩子敲出希望之火﹔教師的道德修養是火,為孩子點燃希望之燈﹔教師的道德修養是燈,為孩子照亮人生之路。”
其次是家長。俗話說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於孩子的了解,父母是其他任何人都無法比的。因此,教育學生,離開家長,教師會事倍而功半。一個聰明的教師,育人過程中,會很重視跟家長的溝通,以便凝聚“合力”,促成飛躍。跟家長溝通,學生表現好了,自然一好百好﹔如果表現不好,此時又該如何溝通,書中劉老師給出了“經典案例”。
教師跟家長溝通,目的無非為了學生能取得成長和進步,既然這樣,對待那些“問題生”,不妨轉換思路,戴副“放大鏡”,先報喜后報憂。眾所周知,孩子喜歡表揚,其實,大人與孩子一樣,也喜歡表揚。教師“賞識溝通”,很容易引起感情的“諧振”,得到家長的“助推力”。反之,不但達不到溝通目的,還會增添不必要的障礙,加大轉化的難度。
除了教師和家長,學生還應該學會“自育”。這種“自育”,不是教師撒手不管,而是引導學生自我鍛煉成長。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究、自主管理,在自主探究和管理中,樹立責任與擔當、關愛與互助、拼搏與進取等意識。
真正的教育,應該是充滿著生命活力的人的教育,是生命與生命的交往與溝通的過程,有了學生的“自育”,教育才能深刻地實現對生命發展的影響,“羽化”出腹有詩書、肩有責任、腦有家國的“脊梁”。
因為職業的需要,我也曾遍覽“教書育人”的文獻典籍,遍覽之余,總覺得大多空洞無物,飄若天上的流雲,真正能予自己“點化”的並不多。然而拿到劉曉明老師主編的這套叢書,眼睛不覺為之一亮。劉老師沒有坐而論道,搭建空中樓閣,相反,起而行道,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展示的方法看得見、摸得著,總結的理論感得到、悟得出。
(作者單位:河南省鄧州市花洲實驗高中)
(來源:中國教育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