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目前,國內尚有數千萬名貧困兒童難以分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扶貧,從娃娃抓起(民生視線)

本報記者  趙展慧
2015年11月13日07:3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在“山村幼兒園”校舍裡上課的孩子們。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供圖

  從上世紀90年代初到現在,世界上每減少3個飢餓人口,就有兩個是中國人。中國的減貧成績世界矚目。

  然而,按照世界銀行的標准,目前中國貧困兒童的群體超過4000萬人。國家食物與營養監測系統調查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5歲以下城市兒童的生長遲緩率為3.4%,達到美國等發達國家水平﹔但貧困縣兒童生長遲緩率高達20.3%,處於中等嚴重程度,與墨西哥等國家處於同一水平。4000多萬貧困兒童仍然難以分享改革發展成果。

  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讓兒童發展才是治本之道。《國家貧困地區兒童發展規劃(2014—2020年)》強調,對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農村兒童的健康和教育,要實施全過程的保障和干預,編就一張保障貧困地區兒童成長的安全網。

  幫扶貧困兒童,我們取得了哪些成效?有哪些國際經驗可以借鑒、哪些認識誤區需要厘清、哪些制度缺陷亟待彌補?我們的記者採訪了有關學者和公益組織負責人。 

  ——編 者

  

  投資一個孩子,改變他的命運

  貧困地區短期內難以實現發展跨越,但從兒童發展入手能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將人力資本投資作為反貧困政策的重點,已經成為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的選擇。早在1842年瑞典就對國內所有兒童推行了義務教育,當時人均GDP僅為926美元的瑞典后來出現了經濟騰飛﹔1997年至1998年間,墨西哥採取了包括向貧困兒童提供營養和教育機會的“機會計劃”,將貧困率降低了17%﹔巴西推出的家庭補助金計劃,鼓勵貧困兒童上學,將赤貧率縮減了16%……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海克曼認為,投資兒童能力發展是一種“預分配”,比起“再分配”,更能兼顧效率與公平。“靠傳統的轉移支付方式可以提高窮人收入,改善貧困家庭生活,卻不能使他們徹底擺脫貧困。發展兒童往往是打破貧困代際傳遞的突破口。”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盧邁表示,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往往資源匱乏,要在短期內實現區域發展的大跨越、居民收入的大提高,難度很大,但從兒童發展入手能從根源上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兒童發展中心報告顯示,兒童發展投入一方面能在當期減少兒童疾病、營養不良和撫育的成本,從而提高貧困家庭的綜合福祉﹔與此同時有助於提高兒童長遠的發展能力,改善個人健康、心理和生理表現,提升勞動生產率,有助於減少甚至預防包括青少年犯罪、社會暴力在內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投資一個孩子,會改變他的命運﹔投資一代人,會改變國家的未來。”盧邁說。

  盧邁認為,我國近年來堅持“兒童優先”原則,關注兒童發展,為整體減貧成績的取得做出了很大貢獻。全國嬰兒死亡率降至9.5‰,全面實現城鄉九年制免費義務教育,3200多萬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受惠於營養改善計劃,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的受惠學生2014年已達5萬人。

  一些正在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展開的兒童發展項目也印証了兒童發展投入對扶貧產生的超預期效果。比如“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項目”和“消除嬰幼兒貧血行動”,免費發放營養包,使貧困地區的287萬嬰幼兒受益,營養包的投入產出比高達1︰11。

  “在中國,開發式扶貧、保障性扶貧在過去十年中取得了重大進展,但以兒童能力發展為重點的扶貧正在起步階段,需要進一步總結經驗,加大推廣力度。”盧邁說。

  貧困兒童在承受生理、心靈雙重“飢餓”

  超過30%的農村兒童未享有學前教育,50%以上的留守兒童存在心理問題

  青海省的一位領導曾對記者感慨:每次參與招聘,就覺得面試這一環節對於貧困農村學生不公平,“貧困農村學生隻要往那兒一站,馬上就能看出來,很多孩子手腳不知道往哪兒放,也不能自如地與考官交流,一上來氣場就輸了。”他的感受反映了一個典型的現象:貧困地區的孩子不僅在營養狀況等方面與城市孩子存在差距,在情感發育和社交等“軟實力”上也處於劣勢。

  今年貴州畢節4名兒童自殺的慘劇讓兒童“心理貧困”的問題更多地走進了公眾視野,很多孩子的貧困並不是生理的飢餓而是心靈的無助。有研究顯示,50%以上的留守兒童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冷漠、內向、孤獨,不願意與別人交流。超過10%的留守兒童患有不同程度的憂郁情緒,有的還會轉化為自殺的傾向。

  “貧困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本質上是一種多維現象。”基金會兒童發展中心執行主任杜智鑫認為,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兒童,不單單從生活資料、健康營養狀況衡量,從教育服務、情感關懷、安全保護等維度考察,都在貧困之列。如果隻考慮解決其中一面而忽視其余,往往事倍功半。

  “兒童扶貧要讓兒童全維度擺脫貧困,越早投入才越有效果。”杜智鑫說,“中國有句老話,‘3歲看大,7歲看老’,這是有科學依據的。”

  國際研究表明,大腦發展的敏感期集中在嬰幼兒時期。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有一個形象的說法,如果把一個人17歲時的普通智力水平定為100%的話,那麼從出生到4歲他已經獲得了50%的智力,4—8歲又獲得30%的智力,8—17歲隻獲得20%的智力。一項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跟蹤研究顯示,兒童早期發展階段每投入1美元,將獲得4.1—9.2美元的回報,在美國,這一回報甚至高達7—16美元。

  “早教就是有效減少多維貧困的重要途徑之一。”杜智鑫說。但2013年底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為67.5%,有超過30%的農村兒童還享受不到學前教育,很多貧困家庭還隻能“望園興嘆”。根據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的調查,一所200名兒童的正規幼兒園建設成本為400萬元,即每名兒童建園成本2萬元,如果讓這些享受不到學前教育的兒童都能上正規幼兒園,需要600億元左右,投入十分巨大。

  建制度比投資金更重要

  須將兒童發展上升到扶貧戰略層面,引起地方政府普遍重視

  “從100個到2005個”,貴州省銅仁市委書記夏慶豐向記者講述了一個“山村幼兒園”的發展故事:2012年春天,當地利用村級小學的閑置校舍建立了100所山村幼兒園。在兩年多的試點以后,第三方專家評估表明,山村幼兒園兒童在語言、動作、認知、記憶四個方面全面優於非試點園的幼兒,“山村幼兒園”項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4年春天,銅仁市做出了利用兩年時間建成2000所山村幼兒園的決定。目前,銅仁市建成了2005所幼兒園,學齡前兒童入園率達到91%。

  老師是招募的幼教志願者,校舍是村裡的閑置房舍,教課方式通過“走教”完成,山村幼兒園聽起來條件簡陋,但項目卻取得了意外良好的效果,並且創造了一種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早教模式。

  “這說明在兒童減貧的問題上,建立良好的制度比投入更多的資金更為有效。”盧邁表示,雖然農村地區貧困兒童數量巨大,但中國還是個發展中國家,兒童發展投入需要適應發展水平,難以一下子投入巨額資金。

  2014年中國制定了第一個專門面向貧困地區兒童發展的國家戰略規劃《國家貧困地區兒童發展規劃(2014—2020年)》,精確對准當前我國兒童發展的薄弱環節和重點領域,採取針對性、可操作性強的措施促進農村貧困地區兒童發展。在這項制度框架的指引下,像“山村幼兒園”這樣的貧困地區兒童發展項目遍地開花,這些創新與探索慢慢匯聚成中國式的兒童發展模式。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營養改善項目、“陽光校餐網”項目、“營養包”項目、兒童早期養育項目……“從這些成功項目中,我們總結出了兒童發展投入的經驗:方法簡便、服務可及、成本合理、質量保証、運行持續、多方參與。”盧邁說。

  雖然兒童發展與反貧困有了戰略性的規劃,但盧邁認為發展貧困地區兒童的制度建設仍有空間。“兒童發展的概念並沒有出現在《中國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中。”盧邁建議要將兒童發展上升到扶貧戰略層面,要引起各級政府的普遍重視,“目前我們國家尚拿不出足夠的財力覆蓋每一個貧困地區的兒童發展,各省也要負起責任。”

 

  延伸閱讀

  各國兒童發展和反貧困策略

  美國

  婦女、嬰兒和兒童特別營養補助計劃:

  1972年,美國國會通過立法實施為婦女、嬰兒及5歲以下的兒童提供為期兩年的特別食物補充計劃,並於1974年轉為永久性項目。內容主要包括提供食物、補充營養,開展營養教育等。

  挪威

  兒童事務監察使制度:

  1981年出台兒童監察使法案,設立了兒童監察使辦公室,任命了世界第一位“兒童事務監察使”,監察使的工作是針對兒童發展的不同階段出現的不同身體、心理、社會、認知能力的需要,通過不同的方法和途徑幫助兒童解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印度

  兒童發展綜合服務機構項目:

  為促進貧困地區學前兒童發展,印度政府1975年啟動該項目,項目經費來自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銀行等國外相關團體贊助,並結合印度政府的財力投入,採取相應策略減少、防止兒童的營養不良,擴展及增加兒童發展綜合服務機構等。

  巴西

  家庭資助計劃:

  為了提高貧困兒童的受教育水平,2003年,巴西政府實行家庭資助計劃,政府把助學金的發放與家庭補助金計劃捆綁在一起,規定赤貧和貧困家庭,按照人數不同可領取每月15至95雷亞爾的現金補助。


  《 人民日報 》( 2015年11月13日 17 版)
(責編:馬麗、趙竹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