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BBC紀錄片引發中西教育對比 親歷者:各有優劣

2015年10月09日08:59 | 來源:工人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BBC紀錄片引發中西教育對比 親歷者:各有優劣

  鏡頭一:一位中國女老師面對下面的英國中學生嚴肅地說:“不許提問,聽我說。”一位女學生驚呼其粗暴。

  鏡頭二:台下英國的中學生們在教室裡坐姿各異,中國的男老師滿面怒容維持紀律……

  這是BBC(英國廣播公司)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中出現的鏡頭。而片子的畫外音說:“英國學生在國際競爭中正在落后,中國學生正是我們孩子未來在職場上的競爭對手。”

  近日,這部紀錄片引起了中英兩國對各自教育制度的熱議和反思。片中中國老師的一些教育方式和英國中學生產生對立的鏡頭,強烈沖擊著兩國民間和教育界的眼球。

  一位在英國訪問的學者聽到了一些當地家長的驚呼:“我們的孩子怎麼表現這麼差。”

  而中國民間一些輿論也在反思,中國的應試教育是不是會抑制激發孩子的創造力,甚至束縛了他們的想象。甚至升華到錢學森之問的高度。但同時也有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基礎教育有利於知識的積累,中國學生的勤奮遵守紀律值得驕傲……

  《工人日報》記者近日對事件當事人和一些教育領域人士進行了採訪,他們認為,該紀錄片雖然僅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參考意義,但提出的命題比較重大,反映了中西教學各自的優劣,取長補短才是上策。

  “我們應該以更高的角度看待這部紀錄片,而不是炒作”

  這部紀錄片開始幾集展示了英國學生完全不適應中國老師的教學方式,面對中國老師的一些紀律要求,有學生甚至直接指責中方老師粗魯。但在該實驗進行的最后一周,英國學生和中國老師之間漸漸彼此理解。一個月后的考試結果顯示:“中式教育”班學生的三科考試成績全面高於“英式教育”班,數學平均成績高出十多分。

  “我們應該以更高的角度看待這部紀錄片,而不是炒作。”杭州外國語學校副校長夏谷鳴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組織的討論會上,針對此紀錄片發聲。他所在學校一位姓鄒的數學老師參加了這個項目。經過學校的總結,他認為,中國基礎教育在知識積累上有優勢,中西教學方式各有優劣。

  他介紹道,去年10月,由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和BBC合作的研究項目“中國化的英國學校”引起了該校鄒老師的注意,鄒老師通過層層選拔入選。

  之后BBC跟杭州外國語學校進行溝通,了解鄒老師在學校情況。制片方主要考察鄒老師的語言能力和教學方式,希望對方一定要採取最典型的中式教育方法。

  鄒老師們的教學對象是50名初三年級的英國孩子,來自英國漢普郡一所非常好的公立中學——博航特中學。拍攝結束后,他就回國繼續執教,沒有想到這部紀錄片引起了巨大反響。

  “我們在反思自己弊端的時候,英國卻在關注我們。”夏谷鳴對記者說,我們的教育者應該認識到,我們在教育未來將參與國際競爭的人才,因為其他國家教育相關部門就是這麼考慮的。“應該知道我們的長處在哪裡,短板在哪裡。”

  鄒老師認為,中國學生升學壓力比較大,比較勤奮。而他所教的英國學生表達能力好,注重課外活動,各有優劣。不能認為英國的孩子糟糕,我們的孩子聰明。

  中式教育注重知識傳授,西式教育普遍注重主動性

  受訪的一些教育界人士認為,片子中一些片段雖然有戲劇化的效果,但也反映了這樣一個問題:中國教育偏重灌輸式,而西方教育多傾向啟發式。

  “中國教育能不能在英國落地開花,我不關注,我關注怎麼吸收利於我們教育的東西。比如中西方兩大哲人蘇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理念深深影響了中西方的教育方式。蘇格拉底的教育方式多為提問啟發,而孔子則多為回答問題。”夏谷鳴說,“我要去借鑒西方基礎教育過程中,如何給學生自我空間。我們也要給學生留有自主性空間和時間,要讓學生積極主動思考。總的來說,讓學生有自我發現、自我發展、自我思考、獨立思考的機會。”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房莉杰在英國做了一年的訪問學者,她的孩子也在英國公立小學讀了一年書。

  她的感受是中國的教育是標准化的,而英國注重個性化教育。“中國學校普遍有統一教材,老師也細分為數學、語文等不同學科。但我女兒所在的英國學校沒有教材,一個班30個孩子,1位班主任4個助教,主課是英語,然后是數學、閱讀等。”

  同時她認為英國教育更強調互動,鼓勵培養合作精神,強調討論。“而我們中國教學強調遵守紀律和控制。這樣的對比讓我感覺中國教育理念裡很多東西是從管理角度出發,不是從人的角度出發。”

  她認為,中國教育最應該反思的是對於老師權威地位和尊重的理解。紀錄片中讓她印象比較深的一個細節是有一個中國老師生氣了,對英國學生說,你們之所以成績差,就是因為你們不遵守紀律。當時有一個英國女孩說,你太不尊重別人了。“我們很多時候認為,服從權威才是尊重。但在英國不完全是這樣。”同時她認為,相對於英國普遍的小班教學,中國的大班式教學也不太利於學生個性化的培養。

  “我們的孩子起跑快,但后勁不足”,評價體系單一束縛創新能力

  國內一些輿論認為紀錄片裡中國老師形象有一些負面,暴露了中式教育的弊端。

  北京一O一中學副校長熊永昌對此有自己的思考,他認為不能片面理解該紀錄片反映的一些問題,實際上中西式教育一直在取長補短。

  “我們現在也在改變灌輸式教育方式。”對學生他認為任何國家的教育都會有管理,而不是對學生放任不管。事實上,中國近十年進行的課程改革,一直跟世界同步。比如說學習的模式也在強調探究、互動,一部分學校也在實行小班教學。

  關於學習環境寬鬆的爭論,一些在英國學習的留學生告訴記者,在英國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學習有著很大的差別,公立學校學生花在學習上的時間確實比較短,也很輕鬆,但在私立學校,採取的精英教育,裡面的學生非常忙碌,除了學習各種課程,還要學習音樂、騎馬等多項技能。

  “即使在英國也存在一種說法,英國的階層分化是在基礎教育完成的。英國公立學校學雜費便宜,管理寬鬆。但私立學校一般是寄宿制,要求嚴格。同時學費昂貴,隻有精英階層的子女才能享受,學生忙碌程度和我國一些重點學校沒什麼差別。”從中學開始就在英國讀書,目前在北京工作的唐婉介紹道。

  “從知識上說,我們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有優勢,但是我們的學習主動性不夠強。”夏谷鳴認為,單一的評價體系會造成對學生創新能力的束縛。“我們的孩子起跑快,但后勁不足。比如我知道一些當初奧數成績很好的孩子,未來終身研究數學的並不多,因為沒有真正的興趣和定力。而一些國外的孩子喜歡數學就真的搞一輩子數學,有所建樹。”

  他認為,中西教育方式沒有絕對的孰優孰劣,而是植根於各自歷史與現實的土壤,各有千秋。應彼此取長補短,才能有所進步。(記者 車輝)

(來源:工人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