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中式教育,你離孔子有多遠?

2015年10月08日09:05 | 來源:中國教育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中式教育,你離孔子有多遠?

  孔子是中國教師第一人,平民教育第一人。他創辦私學,廣收門徒,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創立了一整套教育思想體系﹔他主張“仁者愛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塑造了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模式,也是德國學者卡爾·雅斯貝爾斯所定義的“軸心時代”的中國導師,對全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英國BBC教育紀錄片《我們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教育》中的中國教師也多次借用孔子的權威來教育英國中學生,但我們真的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嗎?

  紀錄片第一集中,中國教師引用孔子名言“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有英國中學生沒有聽過“謙虛”這個詞,現場詢問:“什麼是謙虛(humble)?”英國學生的反應,固然反映出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對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謙虛”二字,英國學生居然沒有聽說過。但這句話是不是孔子說的呢?非也。這句話出自《尚書》,雖經過孔子編纂,但並不是孔子所寫,因此這句話不能算是孔子說的。

  片中還有這樣一幕,中國教師對英國中學生說:“根據孔子的思想,父母永遠是正確的。”英國學生當堂反駁:“不,父母並不永遠是對的!父母可能是種族主義者,父母可能害怕同性戀,可能有性別歧視,可能歧視女性”。當時,中國教師的表情非常尷尬。但同樣地,孔子也沒有說過這樣的話,也從未表達出這個意思。在《論語·裡仁篇》第十八章,孔子說“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無怨”,意思是:子女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過錯,子女要以委婉的態度勸諫,如果父母不聽從,要繼續敬重父母,不能違背禮制,可以因父母憂愁,但不能怨恨他們。可見,孔子認為父母也有錯誤、也犯錯誤,孔子只是要我們尊重父母,並沒有要求我們盲從父母。

  中國著名中學的優秀教師怎麼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呢?也許是教師記錯了,也許是BBC節目組斷章取義,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中國教師因為沒有受過完整的《論語》教育,到了國外卻要拿孔子說事,難免要出笑話。不僅是老一輩的師范生,即便是現在的中學生、大學生,乃至中文系本科生,很少有人通讀、研讀過《論語》。正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斷層,讓我們在全世界面前出了洋相。

  此外,紀錄片反復播放中國教師教育英國學生的話:“紀律非常重要,沒有紀律你們就學不好。”中國思想政治教師多次借用孔子來教育學生守紀律:“在孔子文化中,學生就應該遵守規則、尊重權威。所以對每個學生來說,聽從教師、家長的教導是很重要的。”“你必須調整自己來適應這個社會,而不能讓所有事情來適應你”。這對很多英國學生來說是很難接受的,學生安吉麗娜當堂反駁說:“我認為你說的不對,你應該做你自己!”此舉贏得英國學生的積極附和、陣陣掌聲。紀錄片裡,中式教育給人的整體感覺就是:中式課堂特別壓抑,中式教育特別強調紀律服從,而這一切似乎還源自孔子。紀錄片旁白甚至直接說:中國文化的核心內容就一件事兒——服從。

  孔子學說真的強調服從權威嗎?其實不然,孔子從沒有要求學生服從權威。孔子學說雖然特別強調尊重長上,但尊重長上與盲從長上是兩回事情。在《論語·為政篇》,孔子評價顏回說:“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意思是,我跟顏回講課,顏回整天都沒有一句與我觀點不同的話,就像個愚人。言下之意,學生要提出與教師不同的觀點,才像個好學生的樣子。這說明孔子是希望學生質疑師長的。

  英國中式課堂上的種種亂象,究其本質,不是中英文化差異的問題,而是英國紳士教育出了問題。雖然這所英國頂尖學校的大門上寫著“享受”、“尊重”、“收獲”,但他們的學生似乎並不懂得三者當中最核心的詞語:尊重!而這正是孔子學說的基石。節目最后博航特校長也承認:英國沒有中國那樣有讓學生努力奮斗的絕對動力,中國學生對教師的尊重正是英國所需要的。這稱得上是對孔子文化的一種認可。

  真正讀懂孔子的教育思想,方能用之無誤、行之有力,而斷章取義,隻會貽笑大方,與孔子的思想漸行漸遠。

  (作者系江蘇省南通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

(來源:中國教育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